雪不管落到哪里都是故鄉(xiāng)的雪。
之后的8月29日痖弦先生米壽慶生會,我終于帶著痖公家鄉(xiāng)人的托付,當痖公面“首發(fā)”了《槌衣石》。痖公邊聽邊不住地拭淚……
“你的淚太咸太澀,落到石上石頭也會疼啊
可憐她沒有傾訴的嘴巴
只好把身體裂開來給你看她的痛
那是痛裂了的母親魂
那是背井離鄉(xiāng)的傷痕”
……
慶生宴結束,我在回家的路上接到痖公電話,口氣十分焦灼和急切。他說找不到我給他的那些老家和母親墳地照片和詩稿什么的了,就來問我會不會混到別人送的書籍和生日禮物里面。我說不會,我是按照先生要求親手放在他自己手提包里的。痖公當時就關照我那些和家鄉(xiāng)有關的東西,一定要放在他自己拎的黑包里,他說這個包他是不讓別人幫忙拎的,因為里面放最重要的東西。原來老先生剛一到家,就急不可耐地想一個人靜靜地再看看老家的照片,特別是那張母親墳地的照片。一激動,竟找不到了。我讓他靜下來把包里每一張紙都過一遍,結果都在包里。電話里聽到他長長舒了口氣,又聽他說:“我把你給我寫的詩,壓在玻璃板下,可以隨時看看,今晚我要在母親的相片前讀一遍給她聽。”我忍不住鼻酸。
我把《槌衣石》發(fā)給我的校友、中國大陸知名影視演員、歌手李艷秋女士,這位南陽籍的痖弦先生同鄉(xiāng),從小生長在白河邊,對詩中所描述的故鄉(xiāng)的景物和風情充滿親切感,讀到此詩,非常激動,含淚錄制了普通話和南陽話兩個朗誦版??上б驗槔舷壬挥糜嬎銠C和手機,我無法從網(wǎng)絡上傳給他聽。他得知有這個朗誦版,就說希望我能做成盤片,他可以在家像聽音樂一樣播放??墒牵m說我和痖公都住在溫哥華,其實溫哥華是個大的地區(qū)概念,實際上我家到痖公府上是要穿越三個城市呢。種種緣故,一直沒機會跟痖公見面送上李艷秋朗誦的《槌衣石》。然而,李艷秋聲情并茂講述的“石頭”,已經通過中詩網(wǎng)和微信平臺,在海內外讀者和聽眾中引起熱烈反響,人們被這塊石頭所打動,為之流淚。著名作家陳建功先生說:“槌衣石故事本身就是一首詩,宇秀道出了石頭的詩意。我的夢想是,痖弦先生永遠把這石板置之居所的門外,旁邊立一塊碑,銘刻上這首詩,我希望它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或許甚至是世界所有博物館的)獨一無二的館外文物,它記載著無數(shù)中國域外游子和詩人的故土情懷。……”
想起痖公不止一次跟我說在他心里,母親和故鄉(xiāng)是兩個合二為一的意象,也是他的文學的源泉。1989年是他17歲離家后第一次從臺灣回到闊別幾十年的南陽老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母親的墳頭,選擇了上好的石材,為母親立了墓碑。然后就跪在墓碑前對母親訴說起自己自打17歲那年在村口離別母親后的一路經歷,一口氣說了兩個多鐘頭,邊上的人誰也不敢勸停。痖公說他是個鄉(xiāng)愁最濃的人,恐怕在他之后再也不會有他這樣重的鄉(xiāng)愁了!
一個人擁有對母親和故鄉(xiāng)的充分的記憶,是幸福的。雖然他的記憶里充滿了疼痛,但他還是慶幸自己一閉上眼就能“回到”故鄉(xiāng),何況如今還有一塊維系他和慈親故園聯(lián)系的槌衣石陪伴他在異國他鄉(xiāng)。至今他都能感覺到小時候光屁股坐在槌衣石上涼絲絲的印象,有時捧一碗芝麻葉面條,就坐在石頭上吃。他說這石頭上的事兒都清晰如昨,歷歷在目。痖弦囑咐女兒,百年后,要把他的骨灰放在這塊石頭上一起入土,就如同和母親、和家鄉(xiāng)、和故國永遠在一起。
今早,就在拙文準備修訂發(fā)出時,窗外一片白茫茫。昨夜溫哥華落下了今冬第一場厚厚的大雪,于是想到痖公說過,雪不管落在哪里都是故鄉(xiāng)的雪。我忍不住去撥那個我熟悉的號碼,正巧是先生自己接的,一如既往的播音員的好聽嗓音。我們在電話里一聊便是兩個多鐘頭。我趁機把李艷秋朗誦的南陽話《槌衣石》放給他聽。七分多鐘過后,當配樂的弦子落下最后一個音符,痖公說:“你把我弄哭了!”
“你莫哭喲
……
那合歡那杜鵑咋還不開呢?難不成在替你
思想?想那青石板如有一日成了天堂里的眠床
故鄉(xiāng)啊,必定也在天堂
啊,淯水湯湯,槌聲嘭嘭
依稀月下槌衣人”
2020年1月13日,凌晨于溫哥華晚修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