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海峽兩岸的一次大學生活動讓詔安小伙徐雁飛和臺灣姑娘李姿瑩相識,之后他們相知、相愛,直到如今相守。請看——一條“紅繩”牽起兩岸姻緣
臺海網(wǎng)11月30日訊 據(jù)閩南日報報道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一灣淺淺的海峽,讓詩人余光中寫下了無盡鄉(xiāng)愁。而那道曾經(jīng)難以逾越的海峽,如今在臺灣的李姿瑩和詔安的徐雁飛眼中,已經(jīng)改寫成“我在這頭,新娘也在這頭”。
11月23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露天婚禮在詔安縣建設鄉(xiāng)舉行,李姿瑩和徐雁飛在“兩岸一家親”漳臺兩地青年交流中擦出愛的火花,6年的愛情長跑跨越臺灣海峽,終成眷屬。

徐雁飛、李姿瑩喜結良緣
相識:緣于兩岸大學生活喜相逢
“我先生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有禮貌、貼心、誠懇,還帶著一點點的木訥和可愛。打籃球很帥!”回憶起當年第一次接觸的情形,李姿瑩笑意盈盈,仿佛時光返回到2013年的那個夏天。
2013年,閩南師范大學主辦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兩岸青年學子齊聚一堂,共同研習、探討閩南文化,加強交流、增進友誼。當時,正在臺南成功大學讀研究生的李姿瑩第一次踏足漳州,參加當年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而彼時的徐雁飛是閩南師大旅游管理專業(yè)在讀大學生,擔任當時的隨車導游。
那次為期七天的活動,兩人都給彼此留下不錯的印象。臨分別前,徐雁飛向李姿瑩說起自己的家鄉(xiāng)詔安,介紹了家鄉(xiāng)小吃“貓仔粥”。那時李姿瑩并未多想,只是覺得那個叫詔安的地方,也許這輩子很難涉足,更不用說嘗一口貓仔粥了。二人只是互加微信,互道珍重再見。
“但如今回憶起來,我深刻感受到緣分是那么奇妙。”李姿瑩說,誰能想到,她最后成了“詔安媳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