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xù)來看系列報道根脈。廈門鼓浪嶼上的菽莊花園依海而建,海藏園中,傍山為洞,是游人最愛的去處之一。這座花園原本的主人林爾嘉,是一名臺灣富紳。甲午戰(zhàn)爭后臺灣割讓給日本,林爾嘉和家人舉家內(nèi)渡,定居鼓浪嶼。1913年,他聘請名師巧匠,仿照臺灣故居林家花園的樣子,在鼓浪嶼興建菽莊花園,隔海相望的兩座庭園,講述著一脈望族---臺灣板橋林家跌宕起伏的故事,也述說著一水相連、兩岸同根的血脈情。
鼓浪嶼導游:大家這邊請,這邊就是菽莊花園,人們大多被這所園林的設計和巧思所折服,實際上要了解菽莊花園的歷史和文化要從200多年前的林氏家族說起。
1782年,在臺灣新莊的米市巷里,一位青年男子在店里整理貨物,他的名字叫林平侯。在清代大陸向臺灣的移民大潮中,他從漳州角美渡海來到這片土地,從賣米開始,踏上經(jīng)商的道路,開啟了兩岸之間一個家族兩個世紀的興盛。
林氏家族在臺灣淡水、大溪、板橋等地開發(fā)農(nóng)業(yè),事業(yè)日益壯大,家族商號也整合成為“林本源”。
臺灣林本源園邸榮譽隊長 林寶川:(林家的)五家店就是“飲水本思源”這五家店,就是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五家店給他(林平侯)五個兒子,其中老三本記、老五源記,這兩個比較杰出。
當年的林家有多富有,打個比喻,一只鳥能飛多遠?林家的土地可是號稱“十鳥飛不過”的。
著名的板橋“林家花園”,就是由林家第四代林維源完成的?;▓@里的磚瓦、木材及石材,大部分都從大陸運來;設計方面也是請了大陸的名家,前后費時19年,1893年才完工。
臺灣新北市古跡協(xié)會榮譽理事長 張艷雪:想不想長壽, 想嘛,那就桃子,想不想平安,想嘛,那就瓶子的造型,我們有蝴蝶有蝙蝠,那就是祝福大家,所以都是用諧音放在我們的建筑里面。
廈門衛(wèi)視駐臺記者 朱敘原:蝴蝶的蝴,也和福氣的福音很接近,所以兩只蝙蝠和兩只蝴蝶,四只湊在一起,就是四福,在這林家花園,亭臺樓閣、磚雕木樑,無不滲透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摸著當年蓋園時林維源從泉州買來的紅磚,不僅看到了中國人在建筑特色上的用心,更讓人看到一個家族,傳奇般的印記。
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廷失利,一紙《馬關條約》讓臺灣淪為殖民地。不甘心成為亡國奴的林維源,帶著家眷,頭也不回地回到大陸老家。
廈門文史專家 彭一萬:林維源他們這個家族一向有愛國主義思想,他不愿意做亡國奴,走,回大陸去,因為他老家在龍海,當時就選中廈門,因為廈門是一個海港,這個海港這個交通非常方便,定下來之后發(fā)現(xiàn)鼓浪嶼更是個好地方。
時年21歲的林爾嘉,追隨其父林維源定居大陸。然而鄉(xiāng)愁難以割舍,對林爾嘉來說,板橋林家花園是從小長大的地方,那里有童年的足跡,有家族的親情;那亭臺樓閣,長廊短橋,怎能不在夢鄉(xiāng)里相見?漸漸地,林爾嘉的心里浮現(xiàn)出記憶花園的藍圖,1913年,他把這座記憶花園重現(xiàn)在了鼓浪嶼上,還用自己的字“叔臧”的諧音,將花園命名為菽莊花園。
園中精巧布局的景致,園主深長的家國情懷,讓這里成為了鼓浪嶼上一個獨特的文化坐標。
廈門衛(wèi)視記者 楊絮:“藏海”就是菽莊花園獨一無二的特色。來到菽莊花園的門口,還看不見壯闊的海洋,先是一堵黃墻遮住了視線,漸漸地繞過竹林,再往里頭走,才會“海闊天空”,從無到有的壯闊海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奇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