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chǎn),一部族譜,見證著一個家族的世系傳承,也提醒后人不忘家規(guī)、家風。龍巖永定高頭鄉(xiāng)是福建的一個普通鄉(xiāng)村,因為一部《永定江氏族譜》和一次跨海尋親之旅,與臺灣桃園新屋緊密聯(lián)系,更因此有了時隔三百年宗親重逢的喜悅。今天的系列報道《根脈》,我們?nèi)タ纯匆徊靠图易遄V如何重續(xù)兩岸親情。
臺灣江氏子孫 江彥震:一開始不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后來年紀慢慢大了,就想說我們到底從哪里來,要了解一下。
張口說話,一股客家腔不自覺流露出來,這位居住在臺灣桃園的江彥震是江氏在臺灣的第七代子孫。江彥震翻開的正是從父親那里繼承來的家譜。335年前,江氏先輩鑒周公抵達臺灣。家譜里清楚記載鑒周公子孫血脈在臺灣的生息繁衍。但是再往前呢?鑒周公來自哪里?自己的"根"又在哪里呢?就在江彥震困惑的時候,在海峽對岸的廈門也有一位江氏后人,有著同樣的迷茫。
大陸江氏子孫 江林宣:族譜上都寫著"往臺",但不知道去了臺灣哪里。
江林宣祖籍福建永定,長期在廈門市圖書館工作,他研究了所有館藏手抄老族譜,對于自家族譜的缺失一直難以釋懷。2002年退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永定高頭鄉(xiāng)老家,重修江氏族譜。根據(jù)江林宣的考證,江氏百八郎公從河南遷到福建,在永定高頭鄉(xiāng)定居并繁衍后代。這本厚厚的《永定江氏宗譜》,收錄的江氏宗親已超過三萬人。雖然上千頁的族譜編撰完成了,但是不少江氏宗親的名字后面,注明了"遷臺灣"或"往臺灣"字樣,看著這片空白和未知,江林宣總覺得有些缺憾。
大陸江氏子孫 江林宣:就是說我們高頭鄉(xiāng)的到臺灣,有343個開臺祖。(據(jù)您考究這300多人大概是什么時候遷到臺灣去的?)大概是在康熙,乾隆左右時候去的,少部分是在明朝末年左右去的,那時候清朝已經(jīng)把臺灣歸到清朝的版圖了,才去的,那時候臺灣是福建省管轄的。
江林宣尋遍了永定老家每一戶江氏后人,都沒有找到族譜里343位先輩遷去臺灣后的任何線索。2008年,大陸居民赴臺游啟動,江林宣決定直接去臺灣尋親。他也好奇,早年間遷去臺灣的江氏宗親,他們還記得自己的根嗎?
大陸江氏子孫 江林宣:臺灣有很多我們姓江的(后人),我們能不能去跑一跑,那怎么去跑,從來沒有往來過的,怎么去跑,我說這不要緊,臺灣也有江氏宗親組織,它各縣都有,它都叫江氏宗親會,網(wǎng)上找找江氏宗親會有辦公地點,我們找到辦公地點就找到姓江的(后人)了。
江林宣從高雄下飛機,直奔臺灣六桂堂總部,請他們提供附近幾個縣江氏宗親的電話號碼。電話打通后,對方聽說是廈門來的江氏都很熱情,開著車接上江林宣全臺灣跑透透,尋找高頭鄉(xiāng)的江氏宗親。也就是這樣的機緣,讓江林宣和桃園的江彥震見面了。
大陸江氏子孫 江林宣:他帶著族譜,我們一對,我也帶著族譜去,這個族譜我背著去的,當場就對上了,代次一樣,名字一樣,他那個族譜有鑒周公的后代,鑒周公到臺灣哪里,他那里很清楚,所以自然就接上了,我25代,他27代,他叫我叔公。
一場跨越海峽的相逢,解了江彥震多年的心結(jié)。原來,自己的根就在福建龍巖永定高頭鄉(xiāng)。后來,江彥震常?;馗哳^祭祖,熟悉的客家口音、相同的俗語,讓他倍感親切。2015年,擔任臺灣永定宗親會會長的他,組織江氏宗親回鄉(xiāng)祭祖,高頭鄉(xiāng)親的熱情接待讓他至今難忘。
臺灣江氏子孫 江彥震:招來很多叔叔伯伯,組了一個團回去祭祖,祭祖的人好幾百人,祭祖放鞭炮,放好幾個鐘頭,每個地方都有一個祭祖的地方,他帶我們每個地方去拜,一到每個地方都在放鞭炮,都在迎接我們。
無論身在何處,故鄉(xiāng)始終難以割舍。如今,江彥震每年都會回高頭老家看看。老家祠堂內(nèi)掛著的"濟陽堂"堂號,江彥震再熟悉不過了,臺灣的江氏宗祠里也掛著同樣的牌匾。因為宗親交流,江彥震也常常跟江林宣拉家常、敘親情。而那本記錄著江氏血脈的族譜,江彥震擺在了顯眼位置,里面承載著時隔三百年宗親重逢的喜悅。
臺灣江氏子孫 江彥震:我經(jīng)常鼓勵我兒子,要回去大陸看看,第二個兒子我有帶他回到祖籍地永定看看,讓他了解我們是來自哪里的,我們所有的行為,作息,都跟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不謀而合,都從那邊來的,所以我們要重視中華文化,要提倡中華文化,讓兩岸人能夠融合在一起,讓宗親 我們的同胞都能夠團結(jié)在一起。
江林宣續(xù)上了族譜,也續(xù)上了臺灣江氏后人的牽掛。有句客家俗語叫"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對客家人來說,山川田地都是身外之物,但祖輩的諄諄教誨不能忘卻,這也是他們生生不息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