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本屆鄭成功文化節(jié)還特別邀請了來自廈門市南樂研究會的成員赴臺,為臺灣民眾帶來《與君相約》《梅花操》《一身愛到君鄉(xiāng)里》等經典南音曲目,在石母宮前唱響華夏“鄉(xiāng)音”。

南音又名南曲、南管、弦管、南樂,以“指”、“譜”、“曲”三大部分組成。據傳由中原移民帶入閩南地區(qū),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而形成,如今廣泛流傳于廈漳泉和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地。南音又稱為“世界音樂活化石”,并已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7年南音演出在金磚會議期間亮相,更讓南音成為廈門文化藝術的一張“金字招牌”。
廈門市南樂研究會正式注冊成立于1951年,成員都是來自各行各業(yè)的南音愛好者。研究會會長張國雄在接受導報駐臺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全世界都在深入研究和發(fā)展南音,不僅因為南音是藝術精品,更因為南音與許多中華傳統文化有所聯結。尤其對于臺灣同胞和海內外華人華僑來說,南音其實就是“鄉(xiāng)音”,代表了一種“鄉(xiāng)情”。張國雄說,兩岸本就是一家親,臺灣有很多民眾的祖籍都來自福建閩南一代,因此南音在臺灣的傳承和保留也都較為完好,全臺各地遍布許多南音樂社。他指出,在兩岸交流方面,南音能夠成為一種很好的文化橋梁。
廈門的南音演出在高雄美濃當地受到熱烈歡迎,吸引了不少鄉(xiāng)親前來觀看。而在這場音樂會上,來自臺灣客家的藝曲藝術家也上臺一同獻藝,現場歡歌笑語,其樂融融,彰顯兩岸閩客文化的融合發(fā)展。
相關新聞
廈門思明旅游推介會在高雄登場
臺海網7月3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林靜嫻 文/圖)為促進廈臺文化旅游交流,廈門思明旅游推介會日前在高雄登場。廈門市思明區(qū)為臺灣民眾量身打造了6條全新旅游精品路線,整合、推介鄭成功文化旅游資源。

本次推介會以“大廈之門,幸福思明”為主題,共發(fā)布6條與廈門思明有關的旅游精品路線。其中,廈門鼓浪嶼、中華街巷游,以及與鄭成功相關的文物保護史跡,成為推介會的重點。
臺灣南區(qū)甲種旅行社聯誼會會長陳妍蓁表示,高雄與廈門距離很近,兩地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共同信仰鄭成功,鄭成功文化能夠成為雙方旅游交流的連接點。臺南市文化協會廈門市代表處鄭道聰受訪時也說,“文化搭臺、旅游唱戲”。希望通過這場推介會,讓臺灣業(yè)者知道廈門有豐富的鄭成功文化資源,臺灣也要開發(fā)自己的資源,以后兩岸應該通過這樣的平臺積極合作。
近年來,越來越多臺灣同胞前往廈門經商、定居、學習、生活。推介會現場也邀請了海峽兩岸社區(qū)營造工作坊主任周芷茹,她以在思明旅居的臺胞的身份,分享了眼中的“幸福思明”。周芷茹細數了思明區(qū)的鄭成功文化史跡和涉臺文物,表示“因為鄭成功,今天讓我們都成為一家人。”她還說,整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與自己聲氣相通,每個人都有感情和溫度,這是她愛上思明的原因。
廈門市思明區(qū)群眾文化協會訪問團副團長蘇金贊受訪時表示,思明區(qū)因應機構改革調整,整合了文化體育和旅游三大板塊資源。此次推介會首次搭配鄭成功文化節(jié),通過“辦節(jié)辦展”溝通當地民俗文化,將最有意義的景點、最好玩的音樂、最精彩的賽事相結合,希望吸引更多臺灣民眾通過“小三通”來“玩廈門”。
推介會現場還演出南音曲目《與君相約》和提線木偶《小沙彌下山》,向臺灣民眾展示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此外推介會也特別設置體驗環(huán)節(jié),讓民眾現場體驗與鄭成功息息相關的廈門“博餅”民俗。主辦方希望以推介為契機,強化兩岸文旅資源整合,進一步密切廈臺兩地人員往來,讓臺灣民眾更加了解廈門。
導報駐臺記者 林靜嫻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