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楊瑞宇(右)演出中。 |
|
|
|
楊瑞宇(右二)跟隨中國戲曲學院武旦老師李亞莉(左三)學戲。 |
多年前,在臺灣戲曲學院見張火丁登臺演出時,該校大一男生楊瑞宇還只是“知道有這么個人好像特厲害”,待到這位京劇程派青衣唱完《春閨夢》和《龍鳳呈祥》選段,就讀臺灣戲校9年的他嘆服不已,“可把我驚呆了”。
在那次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組團赴臺演出后,深受震撼的楊瑞宇打算“重新來過”,當即投考中國戲曲學院,并放棄學習多年的小生行當,走上如今兩岸人跡罕至的男武旦求藝路。后來他在張火丁《春閨夢》演出中跑過龍?zhí)?,更以大陸失傳已久的武旦戲《朝金頂》,在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上大放異彩。
“大陸學生高出我們一大截”
“臺灣的環(huán)境有局限,在這里待著眼界不夠開闊,看得也不夠長遠。”楊瑞宇告訴記者,11歲進入臺灣戲校學習的他,曾以為自己特有能耐,實則不然。“同齡的大陸學生程度高出我們一大截。”
在臺灣戲曲學院上課時,同學有20多人,中國戲曲學院班上卻有50多人。競爭壓力不只來自成倍的學生人數(shù),作為大陸的戲曲教育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錄取的都是各地好苗子,資質不凡的他們對自身要求也很嚴格。
下課之后,大多數(shù)大陸學生會選擇留校“自主訓練”,或向高年級同學請教,一刻都不愿放松。與臺灣不同,大陸戲曲師資相對充足,教學水平也更勝一籌,如果成績位居前茅,還有機會得到一對一指導。
入學后第一學期成績排在第七名的楊瑞宇,通過加倍努力克服改換行當“從零開始”的劣勢,調整心態(tài),穩(wěn)扎穩(wěn)打,在大三和臨近畢業(yè)時兩度考取全班第一,并由此得到老師更多手把手的指點。
臺灣青年武生演員徐挺芳與楊瑞宇同年進入中國戲曲學院,大學四年他“著了魔地苦練”:沒有一個周末不是在跟老師加功學戲,程式套路在上臺演出前跟同學練過上千次。將練功學戲當作日常生活全部的他,年年成績不出班上前兩名。“那個臺灣來的挺好的武生”,同學們這樣稱呼他。
在北京“紀念高盛麟誕辰100周年京劇折子戲專場”上,徐挺芳與奚中路、劉子蔚等大陸知名武生演員同臺,向武生名家致敬。他還曾代表學校參加“蓋(叫天)派京劇武生藝術人才培訓班”。楊瑞宇則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性京劇比賽,并在中國國家大劇院登臺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