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菲菲向記者展示的照片中,有一張她與大喇叭的合影。那是一種由30個單頭喇叭組合在一起的大喇叭,在理想條件下,可以將聲音傳到1萬米以外的地方。1959年成為福建前線廣播站一員,如今已80多歲高齡的田萬恭,曾經(jīng)參與主持過這項喇叭工程的研制,從播音員轉(zhuǎn)而研究喇叭,沒有任何專業(yè)背景的田老下了不少功夫潛心學習。
原福建前線廣播站 播音員 田萬恭:“因為它(喇叭)需要聲學知識,物理知識,電學知識,你都要學一點這方面的知識,還有數(shù)學知識,它的計算上很多都是用高等數(shù)學算的。”
在電腦桌前,田老一邊打開相冊向記者展示他與大喇叭的照片,一邊表示,當年,他經(jīng)常需要在適宜廣播的天氣架設(shè)重達90多斤的大喇叭。
田萬恭:“我們后來碉堡被打了幾百發(fā)炮彈到上面去,后來我們就采取(喇叭)不放在(碉堡)里邊了,打游擊了,我在的時候也是這樣,喇叭就是背在這個地方,白天要廣播的時候放在陣地上,不廣播的時候,我再搬下來放在坑道里頭。”
大喇叭情結(jié),已成為田老、陳老一代當年歷史見證人最珍貴的年代記憶。如今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發(fā)展,當年與陳菲菲隔海喊話的金門廣播員許冰瑩,終于有機會前來與她見面,“相逢一笑泯恩仇”,陳菲菲也曾回訪金門。
陳菲菲:“我也到臺灣去,我也到金門去過,就是(現(xiàn)在交通)很方便,當然是這個和平,能夠和平發(fā)展這個是最好。”
時過境遷,當年的大喇叭所在地“變身”吸引游客駐足而觀的景點。瞭望臺也成了人們遠眺金門列島的絕佳觀景處,這個曾經(jīng)的軍事要塞,已然恢復(fù)平靜,一如兩岸民眾渴望過上的和平生活。
記者 李思源 福建廈門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