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大陸商務部裁定原產于臺灣地區(qū)、韓國和美國的進口苯乙烯存在傾銷,決定自2018年6月23日起,對上述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稅率為3.8%-55.7%不等,征收期限為5年。有臺媒評論表示,這是暌違8年,大陸首宗對臺展開的反傾銷調查終裁成立的案例。盡管如此,對臺灣業(yè)者課征的稅率最低,僅3.8%至4.2%,相較美國業(yè)者被課55%,對臺灣業(yè)者算是客氣。評論指出,兩岸“兩會”自從2008年恢復協(xié)商后,大陸甚少再對臺銷陸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大陸對臺產品采取反傾銷案件有9件,但絕大多數都是2008年前被指控的舊案落日再復審,但從去年起情況就丕變,其透露的訊息,耐人尋味。

臺媒評論稱,其實今年5月間,大陸與美國發(fā)生貿易摩擦時,美方對中興通訊祭出7年禁售令,一度令中興陷入危機,但臺灣卻急于當馬前卒,宣布將中興通訊列為高科技輸出管制對象,一度也引來向美示好,對大陸落井下石的質疑。再來就是,美國總統(tǒng)揚言加碼2000億美元商品加稅清單時,臺當局卻高調由行政機構率大規(guī)模業(yè)界訪問團訪美,響應特朗普投資美國政策,積極展現親美行動,還有臺灣“中油”大手筆與美國簽訂長達20年的天然氣采購合約。近日,蔡英文更在接見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學者時,妄稱大陸“打壓”力道增加,臺灣續(xù)與美國合作,赤裸挑明向美傾斜的立場。評論認為,在大陸與美國因貿易摩擦加劇,雙方經貿關系日益惡化時,蔡英文這席話,在早已缺乏政治互信的兩岸關系下,苯乙烯或許只是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