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不是小確幸”
臺灣青年眼中,佛系和小確幸是不一樣,考拉學姐給出了自己充滿辯證和哲學意味的想法,她認為:
“佛系是一種看似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小確幸是需要被滿足的,只是那個基線比起其他的幸福感要低,但是不代表標準不存在。而且我個人覺得小確幸是泡沫經(jīng)濟以后的一種自我安慰,是把標準降低來告訴自己小小的滿足感也很好,但實際上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小確幸的堆積與形成所花費的代價其實很高昂,消費不起。相比之下,佛系的門坎低多了,前提是一個人有辦法做到佛系的狀態(tài)。
不過我覺得佛系跟小確幸的形成挺相似的,因為都是在年輕人面對大環(huán)境還有大經(jīng)濟背景下的倉皇而形成的一種現(xiàn)象。我的理解大概是這樣吧~ 形成原因相似,可是心態(tài)還有表現(xiàn)不一樣。”
Romily則認為:“佛系是來源于面對壓力,而小確幸則是逃避壓力。佛系是對于想得到卻沒有得到的隨緣不計較,小確幸是滿足于已得到的。”
最后小編總結(jié)了大部分臺灣青年的觀點,小確幸是一種小資情懷,想要滿足小確幸也是需要努力的,而佛系則是一種力有不逮的認命感,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雖然好多人說自己是佛系,但是我感覺大多數(shù)人是偽佛系。我覺得自己對待某些事是佛系,但也不是小確幸,現(xiàn)在的生活僅能滿足溫飽,還不足以讓我‘確幸’”,偶爾佛系的苦逼青年是燕子給自己的定位,而romily則說“沒有給自己定義的打算”,你更認同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