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采訪中,有觀眾表示,“這個電視劇不好看,每一集都像在開會”;有人覺得“表演有些做作”,并說自己“喜歡看表演自然的電視劇,像《過把癮》《京都紀事》,它能留給人思考”;還有人說“沒啥好看,沒啥不好看,具體講就是沒有好看到非要看下去不可,也沒有難看到看不下去的地步”。
當然也有受訪者持不同看法——大學畢業(yè)不久的小伙莫某、中學畢業(yè)待業(yè)在家的女孩莊某、哲學專業(yè)畢業(yè)的女研究生段小姐和一位35歲左右的雜志副主編都對這部劇有所稱贊。
可見,當年還算“新事物”的《我愛我家》還并沒有讓所有觀眾接受。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對這樣的結(jié)果,英達一度很困惑。這和他的預期并不一樣。
直到英達“快把《我愛我家》忘了”的時候,這部劇才開始火起來。
4
在隨后的幾年間,這部劇持續(xù)火爆,直至今日。同時也讓“情景喜劇”四個字傳入千家萬戶。
2019年是《我愛我家》播出的第25年。年初,有人用硬紙板按照1:40的比例還原了當年的拍攝場景。

有網(wǎng)友用硬紙板按照1:40的比例還原了當年的拍攝場景。微博截圖
25年間,回憶這部劇,成了英達不少訪談中的主題。誰記臺詞最準,誰笑場最多,扮演傅明的文興宇曾在桌布上“打小抄”,扮演志新的梁天忘詞后有什么反應……英達都曾一一細數(shù)。
不少網(wǎng)友也將其封為“神劇”,但接著的一句話就是“我愛我家之后再無我愛我家”。
對于網(wǎng)友的這種說法,英達其實是認可的。
“我當時回來點了一堆火,我覺得很快就能成燎原之勢了,可后來這火就半死不活的,一會兒成灰燼了,一會兒又著一下子。我現(xiàn)在的任務是把這堆火重新再給吹起來、吹著了,再添柴。”
他認為,雖然情景喜劇之火始終沒能“燎原”,可自己一直在這個領(lǐng)域“耕耘”。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這25年來,太多地被人提及《我愛我家》,或者只提《我愛我家》。我認為這對我很不公平。所以你如果把英達形容成,就做了一個《我愛我家》,然后我睡在這個成績單上25年……絕對不是這么回事。”
“我們中間不光一直工作,而且中間我們的工作成績,其實比任何人,甚至跟《我愛我家》相比,都毫不遜色。舉例子說,我在這期間拍了《候車大廳》《東北一家人》《閑人馬大姐》、《地下交通站》。我們還發(fā)掘和啟用了不少青年演員,比如鄧超、黃曉明、劉濤……”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英達也試圖總結(jié)一些能讓情景喜劇受歡迎的因素,包括貼近現(xiàn)實、關(guān)注小人物的市井生活……但《我愛我家》之后的經(jīng)驗告訴他,即便具備了這些條件,“能不能火起來也是很隨機的事,我只能去做”。
5
如今,當英達再回過頭來看情景喜劇時,他已不覺得“所有的事都有可能”。
他也知道,很多人覺得情景喜劇太費勁。“費挺大勁也掙不著多少錢,還不在黃金時段播出。得了,干別的去吧。”

《我愛我家》劇照。視頻截圖
但他還有自己愿意堅持的東西。
“有人說情景劇要盡量年輕靚麗時尚。我說難道是要照著韓國那樣弄嗎?人家韓國的情景喜劇也是很接地氣的,不是描寫空中樓閣。所以我的情景喜劇不可能離開這樣的風格。”
英達覺得自己已經(jīng)“看夠了華爾街式的生產(chǎn)和中國小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