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霞時代”
如果說穆鐵柱未能代表中國男籃參加過奧運會,是他職業(yè)生涯為數(shù)不多的遺憾,那對于中國女籃前輩鄭海霞而言,奧運會則是榮譽的象征。
1982年,鄭海霞進入八一隊,1983年如愿進入國家隊,由此開啟了一段中國女籃前所未有的“鄭海霞時代”。她身高體壯又能攻善守,也成為中國女籃史上少有得分能力極強的高大中鋒。

資料圖:鄭海霞 圖片來源:新華網(wǎng)
1983年世錦賽上,鄭海霞隨國家隊贏得季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7歲的鄭海霞即以中國女籃主力中鋒的身份參加并取得銅牌;1992年,鄭海霞和隊友獲得巴塞羅那奧運會的銀牌。
1997年,鄭海霞參加了美國WNBA的比賽,成為涉足該項賽事的第一位亞洲人。她以靈活協(xié)調(diào)、能攻善守的特點贏得了美國乃至世界球迷的喜愛,走出國門的鄭海霞也被外國記者稱為“中國的長城”。
五連冠與“拼命三郎”
上世紀八十年代,女排姑娘用氣壯山河的五連冠,開創(chuàng)了中國“三大球”翻身的新篇章。而站上最高的領(lǐng)獎臺的中國女排隊員中,陳招娣并不是最顯眼的一個。
作為中國女排五連冠期間的核心隊員,陳招娣防守出色,技術(shù)全面,關(guān)鍵時刻能豁得出去,也被成為女排隊伍中的“拼命三郎”。
在1981年世界杯中日女排最后決戰(zhàn)中,陳招娣堅持帶傷上場,當中國女排最后捧起第一個世界冠軍時,她已經(jīng)痛得站不起來了,最后還是隊友背著她,一起上了領(lǐng)獎臺。

2006年7月14日,中央軍委正式批準陳招娣晉升少將軍銜。她說:“如果說奪冠是運動員的執(zhí)著追求、當將軍是士兵的光榮夢想的話,那么現(xiàn)在,我真的是美夢成真。不過,對于我個人而言,這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

1992年2月10日,葉喬波在頒獎儀式上。1992年,第16屆冬奧會在法國阿爾貝維爾舉行,葉喬波連奪女子速滑500米和1000米兩枚銀牌,終結(jié)了中國冬奧會無獎牌的歷史。 新華社記者李根興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