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過花甲的羅大佑接受采訪時稱,“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年齡,而在于生命的狀態(tài)。” 北京日報(記者 韓軒)電音、搖滾,這類詞匯往往讓人聯(lián)想到青春和熱血,但今年65歲的羅大佑顯然想到得更多。先是推出了一首以電吉他伴奏為主的新歌《免費》,本周六,又將在工人體育場上演“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巡演的“北京搖滾旗艦場”。65歲的羅大佑怎么“搖滾”?著實令人期待。 談新歌 人生沒有真正的“免費” “免費,套餐的酒水免費。行規(guī),兩廂情愿無悔。先買一送一又下殺再送一杯。”這就是羅大佑最新上線的單曲《免費》,沒有《童年》《光陰的故事》中的溫情,也沒有《戀曲1990》中淡淡的哀愁,取而代之的是電吉他伴奏的“轟鳴”,還有直指現(xiàn)實的歌詞。 “我們活在一個消費的時代,不管做什么都需要錢。于是商人就發(fā)明一些‘免費’的東西或方式,吸引我們過來消費。”羅大佑說創(chuàng)作這首歌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回應一下當代社會人與人的關(guān)系,還在歌詞中揶揄了一下社交平臺流行的“點贊之交”。坦白說,羅大佑絕非第一個指出消費時代“貓兒膩”的人,但他用滄桑的嗓音提醒聽眾“免費很貴”,就有些歌壇“大佬”諄諄教誨的意味。“人生沒有什么東西是完全免費,如果拿來時免費,后面一定會有付出的代價。”他突然反問道,“人生不就是這樣子嗎?” 前年,羅大佑推出了他的最新專輯《家Ⅲ》,那是當了父親之后的羅大佑的新作,表達出對家庭生活的留戀。不少網(wǎng)文說,女兒的出生讓羅大佑變得“柔軟”,與世界和解,“甚至失去了鋒芒”。沒想到時隔一年,羅大佑就創(chuàng)作出一首犀利的《免費》,還用鮮明的電吉他敲打著聽眾的耳膜。 “其實兩者并不矛盾,一個生命確實會給另外一個生命以力量,但人不會在有了女兒后就會永遠笑嘻嘻,而是有時候柔軟,有時候堅強。”羅大佑說,“人要在不同的姿態(tài)中,展現(xiàn)出不同的樣貌。” 談?chuàng)u滾 兩三個鐘頭的演出不是問題 和這首《免費》一起來的,是羅大佑將要舉辦“北京搖滾旗艦場”演唱會的消息。雖然主題沿用了上次巡演的“當年離家的年輕人”,但據(jù)透露,此次80%的歌曲都會更換,還會用上全新的舞美燈光,羅大佑打算帶領(lǐng)觀眾“躁起來”。 對于如今90后、00后的年輕人來說,搖滾恐怕是小眾音樂了,但對羅大佑來說,那是他成長那個年代中“幾乎最重要的音樂模式”。羅大佑說,在他成長的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乃至80年代,全世界都活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陰影中,“搖滾呼吁不能有戰(zhàn)爭,但人類總會有競爭,搖滾的話題就是如何在競爭中保持良性的戰(zhàn)斗精神。” 帶著這種反思精神,羅大佑寫出了早年的《鹿港小鎮(zhèn)》《愛人同志》等帶有人文關(guān)懷的歌曲,如今的《免費》則延續(xù)了這個思路。他希望借此與當今的時代對話,“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luò)時代有大量的資源共享,資訊容易取得,但當年搖滾音樂體現(xiàn)的生命力和良性的戰(zhàn)斗力,年輕人就不太容易感受到。我想用影響我的音樂形態(tài)和新的時代做溝通。” 但搖滾音樂的現(xiàn)場表演意味著大量的演唱、彈奏甚至舞蹈搭配,年過六旬的羅大佑卻輕松地說:“問題都不大。”最近一年他在臺北幾乎保持著一個月一場的表演,為了鍛煉身體,他也經(jīng)常跑步游泳。“要在音樂界待下來,舞臺表演的現(xiàn)場一定要禁得起考驗,這是每個音樂人都要面對的。”他笑了笑說:“兩三個鐘頭或者四個鐘頭的演出,都不是問題。” | 
參考消息網(wǎng)5月2日報道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wǎng)站4月22日刊登了題為《北京地下?lián)u滾:與世界隔絕的中國聲音》的文章,作者系BBC駐中國記者斯蒂芬·麥克唐納,文章摘編如下: 北京的搖滾樂有何不同? 活在中國首都北京的獨立搖滾樂隊在某種程度上游離在世界音樂之外,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些音樂人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原始的聲音。 飛躍牌的高幫球鞋踩上效果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