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聚少離多的日子
宋祥立還未入營,弟弟的兩張榮譽證書已經(jīng)寄到了家里。接到喜報,母親很高興,專門將家里的一個柜子清理出來展示這些證書。
這一幕,宋祥立牢牢記在心中。他暗下決心,要比弟弟爭得更多的榮譽。
來到新兵連,自認為體能素質(zhì)很過硬的宋祥立就遇到了一個對手——一名練過體育的戰(zhàn)友。每次跑3公里他總比宋祥立快十幾秒。
宋祥立為自己制訂了嚴格的“加餐”計劃:從3公里逐漸加到5公里、10公里……每當堅持不下來時,他就給自己一巴掌“提提神”。
一年后,宋祥立終于跑贏了那名戰(zhàn)友。“他連我的‘尾燈’都看不到了。”宋祥立自豪地說。
現(xiàn)在,宋祥立的3公里跑成績遙遙領先,比同為特種兵的弟弟還快一分鐘。雖然兄弟倆經(jīng)常“隔空”比拼,但他們?nèi)胛檫@些年來,其實只有兩次“交集”——一次是去年休假,兩人的假期重疊了13天;另一次是哥哥出差,中途順路回家,與休假在家的弟弟聚了一晚。
聚少離多的日子里,母親養(yǎng)成了看電視里軍事頻道的習慣。她特別喜歡特戰(zhàn)主題的軍事節(jié)目,看到緊張?zhí)?,總會攥著拳頭,為屏幕里的官兵加油,好像他們就是自己的孩子一樣。
那次,電視中播放一則部隊參加抗洪救災的新聞。畫面上,一名年輕士兵背著一名老鄉(xiāng)從快要垮塌的房屋中剛轉移出來。誰知,老鄉(xiāng)心疼家里的錢,又想返回去拿。那名士兵見狀,調(diào)頭就往屋里走。一旁的村支書死命攔住了那名士兵。
這個場景讓母親看得直落淚:“這就是解放軍該有的樣子。”
以前,母親會把想對兄弟倆說的話寫在便條上,作為一種情感的寄托方式?,F(xiàn)在,全家人建了一個微信群。母親有什么心里話,都會在群里留言,等待孩子們有空時再回復。
見不到孩子的日子里,兄弟倆從部隊寄回來的那些獎章、證書成為父母的精神慰藉。“這是我們家的寶貝,看到它們就像看到孩子們。”父親說。有一次,快遞寄丟了小兒子的“最佳跳傘員”獎牌,父母為此傷心了好幾天。
母親明顯感到,兩個兒子似乎一下長大了。以前,他們很少主動表達對家人的關心?,F(xiàn)在,他們會在電話中囑咐爸爸、媽媽不要太累,讓爺爺、奶奶注意身體,還會督促妹妹好好讀書。
相比于遠隔千里的家人,戰(zhàn)友們更明顯地見證了兄弟倆的成長。在第73集團軍某特戰(zhàn)旅“龍虎榜”上,哥哥宋祥立榜上有名——他是該旅400米渡海登島障礙的紀錄保持者。
在第76集團軍某特戰(zhàn)旅,每當接到重大任務,戰(zhàn)友們總能看見宋益立第一個報名。“出征打仗,以身許國。”這是宋益立對軍人價值的理解。
年年歲歲,一家人用各自的方式,對抗著時間和空間形成的距離,心與心之間越貼越近。
那天,母親迎來了鄰居一家老少五口。她熱情地帶他們參觀了家里的榮譽柜。兩個兒子寄回的獎章、證書已經(jīng)把柜子塞得滿滿當當。
聊天間隙,母親將水果遞給鄰家男孩,問道:“想和哥哥們一樣去當兵嗎?”那個平時很調(diào)皮的男孩突然靦腆起來,用力點了點頭后答道:“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