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從武漢回到北京后,陳薇一刻也沒停。新冠疫苗有效性能維持多久?病毒變異了怎么辦?不打針有沒有別的防治辦法?這些普通民眾關心的問題,也是陳薇團隊的關注重點。
今年7月26日,陳薇領銜團隊研發(fā)的霧化吸入用重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Ⅰ期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在國際權威醫(yī)學期刊《柳葉刀•傳染病》在線發(fā)表。陳薇說,做出非注射、非冷鏈的“雙非疫苗”是她的“革命理想”。這種疫苗的優(yōu)勢也顯而易見——
效果更好,霧化吸入能夠形成黏膜免疫,從而建立起細胞免疫、體液免疫、黏膜免疫的三重保護機制;成本更低,一劑霧化吸入用疫苗僅需肌肉注射疫苗劑量的五分之一;資源節(jié)約,霧化吸入用疫苗能夠緩解疫苗用玻璃瓶的短缺問題,同時減少了針頭等難以處理的醫(yī)療廢物,一舉多得。
同時,陳薇帶領團隊持續(xù)推進新冠病毒抗體和藥物的研發(fā),他們盡力守好每一道防線,讓健康的人不生病,生病的有治療藥物,治愈后不留后遺癥。

陳薇和團隊成員在實驗室。張振威攝
從軍30載,從朝氣蓬勃的女孩到全民皆知的抗疫女將軍,陳薇一直像個不知疲倦的戰(zhàn)士,沖鋒在生物安全這條人所罕至、危險重重的道路上。
在副所長徐俊杰眼里,她是工作拼命的戰(zhàn)友。晚上陳薇大都泡在實驗室,她曾說:“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標不變,方法在變;而目標在變,方法不變的人容易受挫折。”認準方向便不會輕言放棄,正如她在武漢時說的那樣——“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在好友付玲眼里,她是直爽隨和的摯友。1991年,25歲的陳薇從清華大學生物化工專業(yè)碩士畢業(yè),被特招入伍。付玲記得,那時的她身材頎長,一頭烏發(fā)梳成長長的辮子,陽光漂亮。做實驗,她最細致、最用功、成功率最高;燒飯菜,她廚藝極佳,常呼朋喚友在家中聚餐。
在學生遲象陽眼里,她是可敬可愛的恩師。11年前,還是一名大四學生的遲象陽發(fā)了封郵件給陳薇,敘述仰慕之情和科研興趣……陳薇的回信她一直記到現(xiàn)在,“很短但特別暖。”陳薇愛惜人才,來參加研究生面試的學生找不到路,她耐心地在電話里指點半個小時;參評副研究員的年輕同志打擂失利,她打去電話安慰鼓勁。在團隊成員心中,研究所是家一般溫馨、清朗的地方。
陳薇說,一個人的職業(yè)選擇如果能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個人價值就會成倍放大。在生物安全領域耕耘幾十年,她的危機感卻越來越重:“剎不住車了,還有太多東西需要研究,總是想著還有可能發(fā)生什么我們卻沒準備好。”
陳薇一直在為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奔走呼吁。今年兩會,她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針對彌補我國在生物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的短板提出了四條建議,包括建立國家重大安全科技攻關“白名單”制度,建設特需疫苗國家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持續(xù)開展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營造潛心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tài)。
加強應急響應能力和持續(xù)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實現(xiàn)“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的目標,在生物安全這個無聲的戰(zhàn)場上,陳薇和她的團隊會一直戰(zhàn)斗下去。(記者 李先慧)
(來源:中國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