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1月,丁輝參加授裝儀式
父親的回信在丁輝心里點起一把火。從那天起,他仿佛變了一個人,他要在部隊干出成績。后來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沒給家里寫過一封信,直到1995年榮立了三等功,丁輝才終于提起筆,給父親寫信分享了這份喜悅。
丁輝:1995年初,我們部隊參加京九網(wǎng)的光纜施工,每人每天分10米長的任務,但是我每天都要比別人多干一些,可能會干到13米、15米。因為新兵訓練結束后,我的身體素質增強了,逐步地在同年兵當中就脫穎而出。那時候,我就想沖在前面,給大家打個樣,做個表率,就有一種不服輸?shù)膭艃?,老想著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

丁輝向年輕同志詳細講解裝備操作的注意事項(羅坤 攝)
在戰(zhàn)友們眼中,丁輝身上不僅那種不服輸?shù)捻g勁讓人佩服,他還特別睿智,是大家公認的“軍營小發(fā)明家”。從最開始的拆卸組裝零部件,到后來結合訓練實踐及5次閱兵經(jīng)歷,他研制出了不計其數(shù)的小“發(fā)明”,在部隊實際工作中派上了大用場。比如他自創(chuàng)的裝備維修“望、聽、聞、切”四步檢修法,以及具備視頻成像、激光測距、錄像回放等功能于一體的“單車綜合駕駛訓練系統(tǒng)”等等。
丁輝:我比較喜歡搞研究,總有一種求知的欲望,總想知道,裝備里邊到底是什么結構。所以,平時我就總想通過拆卸的過程,盡快掌握設備的技術特點,以及經(jīng)常出問題、出故障或者容易損耗的部件在哪里。后來,我班長發(fā)現(xiàn)了這個情況后,他開始制止我再拆卸??墒?,后來他越來越感覺制止不了我,我拆了以后對裝備也沒什么影響,就索性帶著幾個戰(zhàn)友和我一起拆。
丁輝所在部隊是全軍第一支數(shù)字化部隊,從入伍開始,丁輝經(jīng)歷和見證了裝備從摩托化到機械化再到信息化數(shù)字化的更新迭代。對于丁輝來說,盡管每一次換代都是一次蛻變,但讓他印象最深,也最具挑戰(zhàn)性的便是2010年初開始的部隊數(shù)字化轉型。
丁輝:當時我感覺,不僅是裝備在變,就連人都需要重新“格式化”。因為那時候部隊把電腦、計算機都搬上坦克車了,如果要駕駛坦克需要靠軟件、程序和信息化系統(tǒng)來進行操作。那個時候,我們真是腦袋都大了。自己買點兒小電烙鐵,買些工具書和圖紙,自己研究、琢磨。為了搞明白這個電路板,就用點焊、錫焊來試驗。在焊接時,總是冒煙,最后熏得我都患上了鼻炎,鼻子聞不出味兒來了。就這樣一點點努力,像螞蟻啃骨頭那樣,我們終于掌握了相關的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