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回的不僅僅是英烈的遺骸,更是一種融入血脈的精神傳承”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英名墻上刻滿了名字。王 俊攝
國旗覆蓋,軍樂奏響,鳴槍致敬!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蒼松翠柏交相掩映。高聳挺拔的紀念碑上,“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幾個大字讓人心生敬意。
儀式結束后,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在禮兵護送下進入地宮。儀式區(qū)外,排長史明卿默默地向地宮方向深深鞠躬。
史明卿的爺爺史溫林是一名志愿軍老兵,很多同行的戰(zhàn)友犧牲并留在了那片土地。2002年,史溫林老人臨終前仍盼望著把戰(zhàn)友們接回來的那一天。
如今,他替爺爺完成心愿,把埋骨異國他鄉(xiāng)的戰(zhàn)友接回了家。
“我們接回的不僅僅是英烈的遺骸,更是一種融入血脈的精神傳承。”該旅領導說,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是一次直接與英雄先烈接觸的機會。每一次執(zhí)行任務,對官兵來說,就是一堂生動的軍史“教育課”。
史明卿骨子里流淌著英雄的血脈,該旅官兵也在一次次思想洗禮中將紅色基因植根心中。
那一年,該旅在成立后第一次參加上級比武,遭遇“滑鐵盧”。
作為改革后組建的新型作戰(zhàn)力量部隊,比武的失利讓官兵們憋了一口氣。該旅黨委一班人也在反思中找差距補短板、尋病灶下良藥。
針對部分官兵戰(zhàn)斗精神弱化的問題,他們將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作為深化教育質效的“活教材”,結合旅史長廊、儀式任務紀實片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相關影像資料,激發(fā)血性膽氣,提振軍心士氣。
扎實訓練和教育促進雙管齊下,他們在第二年打了漂亮的翻身仗,綜合成績領先兄弟單位,多人被上級評為訓練尖子。
“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志愿軍英烈毫不畏懼、敢打必勝,經過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和他們相比,我們還有什么難關闖不過去?”比武中獲得某專業(yè)金牌的四級軍士長于思濤說。
該旅還結合任務引導官兵學戰(zhàn)史、研戰(zhàn)例、謀戰(zhàn)事,憶先烈、話初心、強擔當,在感悟先烈犧牲奉獻中回歸初心本真,激發(fā)練兵熱情,勇當英雄傳人。
英雄血脈植心田,潤物無聲助打贏。這些年,該旅先后有多項成果獲全軍重要獎項,某新型裝備列裝后不久即在野戰(zhàn)環(huán)境下完成戰(zhàn)法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