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說,歷史中有屬于未來的東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
如何從厚重廣博的軍史資源中汲取營養(yǎng),使昨天的豐碑變成照耀今天的燈塔,是新時代軍隊思想政治建設(shè)的一項重要命題,對于激勵年輕一代官兵銘記歷史、賡續(xù)血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 117 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戰(zhàn)機護航、水門致敬……祖國和人民以莊嚴肅穆的儀式,向歸來的志愿軍英靈致以崇高敬意。這是一種儀式,是向英雄烈士表達崇高敬意的禮儀安排;這也是一種昭示,是對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傳承和發(fā)揚,是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wèi)英雄的生動實踐。
北部戰(zhàn)區(qū)陸軍某旅連續(xù)7年執(zhí)行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wù)。官兵們以整齊劃一的動作、穩(wěn)健出色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對先烈的敬仰緬懷,展現(xiàn)了新時代中國軍人風采。
跨越時空的“相逢”,讓他們得以與志愿軍英靈“零距離”接觸。先烈的忠誠信念、不屈意志、戰(zhàn)斗精神,激勵著年輕官兵在回望戰(zhàn)火硝煙、直面現(xiàn)實挑戰(zhàn)中,努力做到“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以昂揚斗志投身于新征程新使命。
從禮贊英雄到告慰英雄,他們走過了一段不尋常的紅色基因傳承之旅。
“那一刻,我對‘最可愛的人’這個稱呼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國禮兵護送烈士棺槨。 王 俊攝
“標兵就位!”
迎回儀式上,北部戰(zhàn)區(qū)陸軍某旅戰(zhàn)士張國瀛的口令,響徹沈陽桃仙國際機場。
這,是張國瀛第7次參與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迎接儀式。7年來的7次經(jīng)歷,既是一次次靈魂洗禮升華的過程,也是他一步步成長進步的見證……
2014年初春,第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將要歸國。張國瀛初選入圍禮兵方隊,后因臂力不足轉(zhuǎn)為保障人員。那一次,他未能親手迎接英烈回家。
這個遺憾,一直留在張國瀛的心上。
此后,各種力量練習成了張國瀛的必修課。通過不懈努力,張國瀛彌補了自己的不足,經(jīng)過層層選拔,終于在2015年實現(xiàn)了自己親手迎接英烈回家的心愿。
“當我把英烈的棺槨抱在懷里時,感到像山一樣重。”張國瀛說,當時自己的心情非常激動,那些冒著槍林彈雨勇敢沖鋒、頂著狂轟濫炸堅守陣地、用胸膛堵槍眼、手握爆破筒沖入敵群的血火身影,仿佛一下子出現(xiàn)在自己眼前。
“當時如果是我,我會像英烈們一樣義無反顧嗎?假如戰(zhàn)爭今天爆發(fā),我能像英烈們一樣敢打必勝嗎?”抱著英烈忠骨,他想了很多、很多……
捫心自問,直擊心靈。張國瀛工作更積極了、態(tài)度更端正了,再加上那股不服輸?shù)捻g勁,他慢慢成長為旅里的訓練標兵。
改變的又豈止張國瀛一個。
許多參加任務(wù)的官兵,不約而同地表示,和英烈們的付出相比,訓練再累再難又算得了什么,他們都能挺過去。
2017年,張國瀛開始擔任儀式禮兵方隊的教練班長。“角色雖然變了,但是責任更重了。”他說。
如何能精益求精、不差毫厘,以最高標準向英烈致敬,成了張國瀛常常思考的問題。
“要保障整個儀式銜接緊湊而且順暢,必須預想很多情況,各個環(huán)節(jié)要用米秒來計算。”
每分鐘90步、步幅50厘米,從整理區(qū)行進到儀式區(qū),26米的距離固定行進52步,以及英烈棺槨登上“靈車”過程中的“四步轉(zhuǎn)體”……他一直在探索、改進、完善。
跟隨“靈車”駛向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路上,自發(fā)迎接的群眾、敬禮的退伍軍人甚至跪在地上的老人,一幕幕場景沖擊著他的心靈。
張國瀛的眼圈有些發(fā)紅。他說:“那一刻,我對‘最可愛的人’這個稱呼有了更深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