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是環(huán)境,不變的是堅守。
英雄出自平凡,把平凡的事干成不平凡,人人都能成為“王繼才”。
“石多泥土少,臺風時常擾,飛鳥不做窩,漁民不上島。”
原本,島上只有幾排空蕩蕩的營房,還有滿山的怪石、陡峭的懸崖、呼嘯的海風。
傍晚,跟隨王仕花和兩位民兵,我們踏上王繼才曾經(jīng)走過的巡邏路。山巖間共有228級臺階,沿途每一處設施、一棵棵植物,王仕花都如數(shù)家珍。
開山島上,昔日光禿禿的山上栽了苦楝樹、松樹、冬青樹;不大的菜地里種滿了蔬菜、瓜果;山頂上高高屹立的航標燈指引著歸航路;氣象儀、水文測量儀、地質測量儀有序運轉;首套高精度海防監(jiān)控系統(tǒng)投入使用……
“環(huán)境再改善,可終歸還是島。”守島民兵孫海明清晰記得,一場臺風突如其來,大雨一連幾天下個不停,太陽能電池板失去了效能,風力發(fā)電機也壞了,而煤油儲量又有限,隨之而來的斷電、斷水、斷信號,讓這里又成了孤島。
和戰(zhàn)友聽著屋外的狂風呼號,曾在“鐵軍”部隊服過役的孫海明說,那一刻他想起了電視劇《士兵突擊》里的一句臺詞:光榮在于平淡,艱巨在于漫長。
又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發(fā)電機房的窗戶被臺風吹得啪啪作響。值守民兵李愛洲和戰(zhàn)友冒著暴雨,沿著陡峭的臺階,找來一塊大石頭,把窗戶緊緊頂住。“雖然渾身濕冷,但大家感覺心里暖暖的,覺得又朝著‘王繼才’邁出了一步。”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港口封閉,船只無法出海。大年初二上島時,邵正剛和林子橋只帶了10天口糧,一直到第15天,補給才被想方設法送上島。
“習主席指出,王繼才‘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在島上待的時間越長,就越能切身體會平凡中鑄就不凡是多么不易。”從那以后,32歲的林子橋,對王繼才“守島衛(wèi)國32年”有了更深的感悟。
夜幕降臨,皓月當空。
穿峭壁、走坑道、觀海況、寫日志……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坐在臺階上,民兵們和記者聊起了家常。
“孩子開學沒能送他”“愛人那次住院沒能陪在身邊”……因為離開了家人,那晚大家聊了許多“家”的話題。
“下島回單位,同事都說‘守島英雄’回來啦,那一刻,心里美滋滋的”“除夕夜,王仕花阿姨包的餃子可香了,吃出了媽媽的味道”……夜宿開山島,記者深深感到,這些年輕的民兵已然把這座島當成了自己的“家”,為之奮斗,為之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