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國慶節(jié)前夕,眺望南海的姜超

駐守永暑礁的姜超,守著眼前的海。
(照片由本人提供)
夜深邃,南沙永暑礁,海潮輕拂,仿佛連沙灘也在享受此刻的寧靜。
南沙永暑礁守備部隊某部助理工程師姜超,剛走下值班戰(zhàn)位,就帶著3名技術骨干討論起新裝備的操作。就在幾小時前,新裝備暴露的問題令姜超心急如焚,一向精益求精的他,怎能讓問題“過夜”?
來南沙任職已有5個多月了,姜超已然愛上了這里,他下定決心要將全部身心融入這片深藍的海。
本來,姜超所在部隊駐守繁華沿海一線,他卻執(zhí)意選擇了為祖國守衛(wèi)南沙永暑礁。他的青春選擇,源自父輩的支持和理解,更源自一種家風的傳承——好男兒,保家衛(wèi)國去!
選擇兩難,老兵父親姜光鴻說——
好男兒,守衛(wèi)祖國寸土不丟
春節(jié)過后,年逾五旬的姜光鴻手機響起,電話那頭,兒子姜超親切地和他說著話。
姜光鴻了解兒子,他心里一定是裝著事啦!依著姜超的個性,他和父親說話一般都是開門見山有啥說啥,不會寒暄這么久。
知子莫如父,這位父親沒有猜錯。
為了撥打這通電話,一連幾天,姜超拿起電話又放下,反復斟酌思量著:“爸,南沙守備部隊選調干部,我的條件正好符合,我想去報名……”這句話,姜超說得艱難,他怕家人為自己擔心,更怕得不到父親的支持。
軍校畢業(yè),姜超就被分配到南部戰(zhàn)區(qū)海軍某部擔任助理工程師。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作為軍人的后代,作為在軍校讀書時成績名列前茅、軍事素質過硬的優(yōu)秀生,姜超對自己的要求更嚴,相對于同齡孩子也成熟得早一些。
從軍校到軍營,一路走來,軍旅生涯中成長進步的每一步,姜超都會和父親商量。姜超的脾氣,做父親的是了解的,“這孩子就是倔……他的脾氣像我。”聊起姜超的成長,曾是一名老兵的姜光鴻,眼神透著欣慰。
姜超生來倔強,打小要強。2013年軍校畢業(yè),他因成績優(yōu)異被跨軍種分配到了海軍,面對陌生的崗位,姜超從頭學起,主動向身邊戰(zhàn)友請教,很快成為單位的技術能手。畢業(yè)第二年,他就被評為優(yōu)秀基層干部。
這幾年在基層歷練,姜超一直在奔跑和沖刺……戰(zhàn)友們佩服他不服輸?shù)你@勁、韌勁,送他一個美譽“剛哥”。只是這一次,從沿海城市到艱苦的南沙工作,從得心應手的舒適環(huán)境到一個陌生的新平臺,“要不要對家里人說?”姜超糾結許久。
“我的選擇是:南沙,南沙,還是南沙”。從姜超的語氣中,姜光鴻已經聽懂了兒子的“決定”,但作為父親,他必須提醒姜超守礁責任之重。“南海是戰(zhàn)略要地,守島不是過日子,守的是國土。吃苦咱不怕,但緊張的戰(zhàn)備任務,靠的是更專業(yè)的技能,你準備好了嗎?”
姜超果敢而干脆地說:“去接受鍛煉,像您一樣衛(wèi)國戍邊。”
1986年,姜光鴻入伍到了原成都軍區(qū)炮兵部隊,年輕時的訓練刻苦是出了名的。一年后,他隨部隊開赴邊境前線,在此后的戰(zhàn)斗生涯里,他受過傷、救過戰(zhàn)友,跟隨部隊經歷了一次次戰(zhàn)役……
那些硝煙中的往事,也成為姜超年幼時最喜歡聽的“爸爸的戍邊故事”。至今回想,姜超的內心依然波瀾起伏。
此刻,靜靜聽著姜超的解釋,這位老兵父親既欣慰又激動。想起自己當年奔赴前線的激情,他不再猶豫——“姜超,好男兒應該有干事業(yè)的一顆紅心!好男兒,守衛(wèi)祖國寸土不丟,為祖國站崗光榮。爸爸支持你!”
就這樣,經過考核選拔,姜超來到南沙永暑礁守備部隊某部,很快就開始嶄露頭角。
那陣子,適逢部隊列裝新裝備,在高溫高濕高鹽環(huán)境下的裝備保障是一大難題,姜超帶領戰(zhàn)友迎難而上,想方設法查閱資料,很快摸索出一套方法。他還利用休息時間編寫新裝備保障流程,為戰(zhàn)友留下寶貴的裝備保障資料。
又是一個周末,與姜超通完電話,姜光鴻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記憶中的戰(zhàn)火漸漸散去,離開部隊也已多年,看著兒子在南沙島礁歷練成長,他感到莫大的欣慰。
南疆起戰(zhàn)火,老兵爺爺姜佐臣說——
國不安,何來家寧
從西南邊陲的炮火中走來,姜光鴻深知,祖國安寧、人民幸福需要有人來守衛(wèi)。“到南沙去!”姜光鴻堅信,自己支持兒子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就像當年父親鼓勵自己,為保衛(wèi)祖國到血與火的前線去一樣。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南邊陲戰(zhàn)火紛飛。姜超的爺爺姜佐臣,堅決鼓勵兒子姜光鴻參軍入伍。
其實,這位在解放戰(zhàn)爭中失去雙眼的老兵,比任何人都需要兒子留在身邊盡孝。但他的態(tài)度堅決:祖國的和平安寧更需要你。
1947年6月,剛滿20歲的姜佐臣加入第四野戰(zhàn)軍。在隨后的兩年多里,他跟隨部隊從東北轉戰(zhàn)廣州,數(shù)千公里的奔襲,一路急行軍一路戰(zhàn)斗,時刻面臨生死考驗。
受傷來得突然。1949年,在解放廣州的一場戰(zhàn)斗中,一顆子彈從姜佐臣的左眼穿過右眼,擊穿了他的眼球。
一瞬間,姜佐臣失去知覺,不久,他再次醒來,下意識地用手捂住血肉模糊的雙眼,只感覺鮮血涌出……戰(zhàn)友攙扶著姜佐臣,堅持到戰(zhàn)斗結束?;氐胶蠓剑t(yī)生緊急為他進行了手術,姜佐臣才得以幸存。
到了部隊,姜光鴻訓練刻苦。新訓結束,他參加團里組織的新炮手比武一舉奪冠,被評為“神炮手”。后來,姜光鴻所在部隊即將開赴前線。由于父親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傷殘軍人,他本可以不用上前線……但姜光鴻19歲的心早已飛到邊陲,他兩次找到連隊指導員遞交“請戰(zhàn)書”,他說,父親送他來部隊就是要上戰(zhàn)場的,怎能臨陣退縮呢?
一次奪取某高地的戰(zhàn)斗中,我進攻兵力受到敵人強大的火力阻擊,姜光鴻所在部隊奉命對敵實施炮火打擊。
炮火硝煙中,姜光鴻和戰(zhàn)友迅速出擊,不斷瞄準、射擊,一發(fā)發(fā)炮彈飛向敵方陣地……戰(zhàn)斗結束,作戰(zhàn)英勇的姜光鴻榮立三等功。
3年多的戰(zhàn)斗歲月,姜光鴻經歷大小戰(zhàn)斗數(shù)十次,西南叢林溫度高、濕度大,他和戰(zhàn)友們艱苦奮戰(zhàn)、不顧生死……那段經歷成為他一生的寶貴財富。離開部隊后,姜光鴻經常對兒子姜超說,穿上軍裝無上榮光,一輩子能有戍邊的經歷值得一生珍藏。
“國不安,何來家寧?”正是秉持這個信念,姜佐臣“狠心”送兒子姜光鴻到前線。
回想起當年的戰(zhàn)斗情景,姜佐臣心潮澎湃,他這樣告訴已經考上軍校的孫子姜超:“當了兵就要不怕犧牲、吃苦,要甘于奉獻。”
一個家庭,三代從軍一脈相承——
忠勇家風,背后是家國情懷
離開部隊,姜佐臣和姜光鴻父子二人的情懷不變。
共和國成立前夕,雙目失明的姜佐臣選擇離開部隊。他謝絕了組織安排的工作,回到老家務農。雖然,此后半生過著清貧的生活,姜佐臣卻從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對子孫們說:“組織給我們的優(yōu)待已經很多了……”
20世紀90年代初,邊境硝煙消散,姜光鴻所在部隊從西南邊境撤下來。就像當年父親一樣,他也選擇回到家鄉(xiāng)——“父母在家需要有人照顧”。后來,靠著在城里打工的積蓄,姜光鴻在城里安了家,一家人過得平淡卻幸福。
到了姜超這一輩,立志成為一名軍人,就是他打小的人生理想。
2009年,姜超如愿考上軍校。那一年,身患重病的姜佐臣到了彌留之際。
當姜超含著淚,把考上軍校的消息告訴病榻上的爺爺,姜佐臣掙扎著點頭,臉上浮現(xiàn)笑意……
姜超在軍校新訓期間,爺爺走了,他沒能送爺爺最后一程……
走近這一家人,記者深深感受到,這個家庭的忠勇家風,是流淌在血脈中樸素的家國情懷。
姜超的奶奶徐光琴是在組織的安排下,為照顧戰(zhàn)斗英雄而嫁給爺爺姜佐臣的。
姜佐臣雙目失明,他的生活起居、家庭的里里外外,全靠姜超奶奶一個人。兩位老人的堅強和勤勞,也教育和影響著他們的子孫后代。
姜超的媽媽陳建群,也是看中了姜光鴻是一名退伍軍人,看中了他在戰(zhàn)火洗禮中錘煉成的堅強性格,以及正直、實誠的為人。
如今,姜超也成了家。結婚前,妻子劉利了解到他們一家三代從軍的家風,感動之余更有仰慕。“你做國的棟梁,我做家的脊梁。”后來姜超駐守南沙,夫妻二人常年兩地分居,劉利給予了丈夫最大的支持。
姜超告訴記者,在選擇去南沙前,他和劉利剛剛結束兩地分居沒幾天,“剛剛團聚又要分離,自己打心眼里覺得虧欠妻子。”
在南沙守下去,如今是姜超和劉利這個小家庭的共同目標。孕育好下一代,是他們的另一個共同目標。在姜超心里,父輩傳承到他這一輩的家風,必須傳承下去、積厚流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