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阻擊戰(zhàn)”中拼彎的刺刀。
【一把拼彎的刺刀】
在該連戰(zhàn)斗文化廣場,“象山七勇士”的雕像莊嚴肅穆,仿佛訴說著當年象山阻擊戰(zhàn)的壯烈場景。
1946年秋,二連奉命于山東掖縣象山前哨陣地阻擊敵人。面對數(shù)倍于己的敵優(yōu)勢兵力,二連官兵堅守陣地、英勇戰(zhàn)斗:班長馮文禮腹部中彈、內(nèi)臟外露仍不離機槍戰(zhàn)位,犧牲時眼睛仍怒視前方;戰(zhàn)士李友洪身負重傷,在敵繞后偷襲的危急關頭,抱起炸藥包沖出陣地,與敵同歸于盡。面對敵人的總攻,耗盡彈藥的二連官兵高呼“人在象山在!”與敵軍進行白刃戰(zhàn):刺刀拼彎了、槍托砸碎了,最后陣地上只剩七人,可陣地仍在二連手中!
歷史雖已遠去,刺刀依舊鋒利。拼彎的刺刀,象征的是逢敵亮劍的氣概,是敢打勝仗的戰(zhàn)斗作風,它代代相傳,催生出長久以來官兵聞戰(zhàn)則喜的膽魄和刺刀見紅的血性。
烽火已然消散,血性花開不敗。2014年3月,旅隊依托二連成立特戰(zhàn)突擊隊,面對徒手攀崖這個陌生課目時,時任突擊隊隊長的牛國瑞很長一段時間都眉頭緊皺。
“隊長,我來試試!”班長袁超超主動請纓想啃下這塊“硬骨頭”。從此,袁超超跟崖壁上的石頭疙瘩較上了勁。中午,崖壁被太陽炙烤得發(fā)燙,他一練就是上百遍。訓練中,袁超超五個指甲蓋被石塊給掀開了,手指鮮血直流,但他把手往衣服上一揩,又投入到訓練當中。
經(jīng)過半個月攻關,袁超超摸索出“抓、按、蹬、跳”四字攀崖法,隊員們平均成績提升了18秒,全部達到合格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