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習主席專門強調了一個問題: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習主席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什么是調查研究?舉個例子,你家附近的飯店,哪幾家豆腐做得最好?哪幾家水酒做得最好?也許你會質疑,這算什么調查研究,又能有多大意義?
但實際上,1930年5月,毛澤東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尋烏,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調查,要了解的正是上面那些問題。他走訪了當?shù)?7家商店和94家手工業(yè)店鋪之后,將紅軍的城市政策定為“取消苛捐雜稅、保護商人貿易”,糾正了“左”傾錯誤,也解決了供應難題。

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調查研究,毛澤東制定紅軍政策時心里有譜嗎?批評錯誤觀點時敢開口嗎?部署具體工作時敢拍板嗎?因此,不要小看了調查研究,離開了這個基本功,就談不上發(fā)言權、決策權,更不可能干好工作。
在這個基本功上多下苦功,絕不會是無用功。陳云同志就曾說:“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時間做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做決定用不到10%的時間就夠了。”
特別是在形勢錯綜復雜的情況下,經常會有許多看不清、弄不明的地方。怎么辦?最好的辦法就是到實際中去“摸活魚”,到群眾中去“拜老師”,到清新的生活中去“深呼吸”,到廣闊天地中去“找答案”。正如毛主席所說:“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一門學問和藝術。到哪調研?找誰調研?怎么調研?里邊有著很多講究。
1985年,習仲勛來到江西興國縣調查,在該縣一戶安排好的農家,他對當?shù)嘏阃暡斓耐菊f:“你們事先安排好了讓我看的,我不看!”
1958年,鄧小平到四川隆昌調研,見面就對當?shù)赝緮[擺手說:“不必了,還是我問到哪里,你們就講到哪里吧。”
與之相比,如今一些部隊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上還有一定差距,存在形式主義現(xiàn)象。有的甘當“過路神仙”搞“調研秀”,看似去了很多部隊、過程認認真真,實則白費力氣,沒調查出什么結果;有的明明知道“事先安排好了”,卻心甘情愿配合下級“演戲”,不肯說一句“我不看”,不愿說一句“不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