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日子,不容易,都是一步步干出來的,為的就是不受外國欺負。”
——謝伴

謝伴向記者講述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往事。中國軍網(wǎng)記者伍行健 攝
在謝伴老人的家里,擺放著一枚被她視若至寶的紀念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于那些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的老戰(zhàn)士而言,這枚勛章濃縮了他們的青春歲月,是一生的榮耀。
徒步行軍千里 橫穿半個朝鮮通過封鎖線
1952年7月,23軍奉調(diào)入朝,女同志被選中的很少,回想起來,謝伴很榮幸能以文化教員的身份成為出征隊伍中的一員。

謝伴在朝鮮前線。謝伴家人供圖
入朝不久后,謝伴所在部隊奉命接替20軍的防務(wù),這支隊伍由此踏上了千里行軍之路。
行軍十多天,謝伴隨著隊伍闖過幾道封鎖線。行軍途中要蹚水過河,鞋子經(jīng)常是濕了干,干了又濕。
在一個繁星點點的夜晚,前面部隊傳話過來,又要通過敵軍封鎖線,要求動作要迅速,敵機隨時會來。
要穿越的那條江又寬又深,謝伴和另外3個不識水性的女同志還沒走到江中心,人便隨水流向下游漂去。
營長見狀大喊:“女同志手挽手,拉住馬尾巴,一起過江!”就這樣,四位女同志半浮半蹚地過了江,也顧不上半身衣服還在滴水,跑步跟上隊伍。天亮到宿營地時,濕衣服都焐干了。
經(jīng)過20多天的風餐露宿,謝伴所在隊伍徒步行軍千里,橫穿了半個朝鮮到達東海岸,接替了20軍的防務(wù)。

謝伴入伍不久后拍下的軍裝照。謝伴家人供圖
謝伴所在部門主要開展教學任務(wù),教戰(zhàn)士們掌握新式武器和坑道作業(yè)等。“當時很多戰(zhàn)友文化水平較低,我們盡自己的一份力幫他們提高點文化。”謝伴說。
作為文化教員的謝伴還負責師里的文字抄寫工作,交錯縱橫的坑道是她們的辦公場地。
坑道內(nèi)光線很差,白天靠坑道口射進來一絲亮光,加上每人一支蠟燭,晚上因怕敵機來襲,還得把坑道口遮嚴,僅靠一支燭光辦公。
祖國運來的食品外包裝——木箱,就是謝伴工作時的桌、凳。“雖艱苦,但比起前線戰(zhàn)士,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提到這些,謝伴頗為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