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海井紅軍烈士殉難處肅穆莊嚴。
C 絕地逢生迎曙光
8天的尋訪最后一站,就是有名的老山界,又名越城嶺,群峰高聳,懸崖峭壁。其主峰貓兒山海拔為2141.5米,是華南最高峰。
“這山高且陡,地勢險要。興安縣華江瑤族鄉(xiāng),以前叫千家寺,約五六百年前曾是溝通湖南與廣西的一條湘桂重要通道。古道最繁盛時兩旁建有伙鋪客棧,過往的旅客商人都曾在此歇腳打尖。1934年12月初,突圍出來的紅軍分三路翻越老山界。如今,華江紅軍標語樓等紅色遺存已經(jīng)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腳上踏的這個位置,是古時重要軍事隘口——才喜界,是當年紅軍長征翻越越城嶺最左側(cè)的路線。”走在荊棘叢生的陡峭山嶺上,文史學家陳憲忠打開了話匣子,“翻越老山界雖然沒有湘江戰(zhàn)役那么慘烈,卻是紅軍死里逃生的轉(zhuǎn)折!”
1934年11月下旬,紅軍在桂北激戰(zhàn)七天七夜,在損失近4萬將士后,渡過湘江。后紅軍得一情報,國民黨軍又在通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第五道封鎖線,企圖把中央紅軍一網(wǎng)打盡。危急關(guān)頭,毛澤東等人據(jù)理力爭,中央紅軍才改變了原先的戰(zhàn)略計劃,決定向敵人防御薄弱的山區(qū)前進,翻越老山界成為唯一選擇。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當時紅軍經(jīng)過兩個月的激戰(zhàn),身心疲憊已是達到了人類的極限,又馬不停蹄地攀登這又高又陡的越城嶺。越城嶺的險,在陸定一的《老山界》可窺見一斑。”陳憲忠說,“除了天險,還有寒冷惡劣天氣。”
面對重重險阻,紅軍始終堅信,翻過這座山,必定迎來生的希望。他們以頑強的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翻越了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險峻大山,迎來了紅軍起死回生的曙光。
“翻越老山界前后時間,毛澤東的作戰(zhàn)主張通過周恩來滲透到當時決策層。博古、李德還想堅持北上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但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等領(lǐng)導人支持毛澤東轉(zhuǎn)戰(zhàn)貴州的主張。”陳憲忠說,“一個月后的遵義會議召開,成為長征乃至中國革命重要的歷史轉(zhuǎn)折點。”
傍晚,雨停了。緋紅的霞光將湘桂古道染成血色;遠處,仿佛聽到鏗鏘的足音隱約響起,紅軍精神跨越歷史時空,激勵著后人不忘初心,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續(xù)寫著紅色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