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地圖,位于華北平原腹地的西柏坡和地處江西贛江流域的于都,雖相距數(shù)千里,卻具有相同的紅色基因,那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不同時期,兩地都孕育了革命的火種,滋養(yǎng)了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
今年春夏,我有幸參加了兩次啟動儀式,與兩地結(jié)上緣分,心靈深深受到震撼——3月28日,中宣部“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在西柏坡舉行;6月11日,中宣部“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在江西于都舉行(同時舉行活動的還有瑞金和福建長汀、寧化等地)。
從中國革命歷史進程看,先有中央蘇區(qū),后有西柏坡革命圣地。從主題采訪活動安排來看,先有西柏坡的宣誓,后有于都的再出發(fā),我理解,這樣的安排意味深長,就是要讓黨的新聞工作者站在西柏坡這一走向革命勝利的出發(fā)地,回望來時的路,回望從于都出發(fā)的初心。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重要時間節(jié)點上,置身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活動中,兩次啟動儀式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今天的我們永遠不能忘懷先輩們的犧牲和付出,永遠需要從革命歷史中汲取新的養(yǎng)分和力量,堅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兩次出發(fā),初心可鑒
那是在早春時節(jié),我們匯聚在西柏坡紀念廣場的五大書記銅像前,駐足凝望,誓言錚錚。“西柏坡 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巨大標語提醒著我們,已經(jīng)置身在紅色圣地的歷史時空中。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從這里出發(fā),前往北平。在這“最后一個農(nóng)村指揮所”駐扎的不到一年中,黨中央領(lǐng)導(dǎo)了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運動,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召開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這次會議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從農(nóng)村轉(zhuǎn)移到城市的問題,規(guī)劃了新中國的“建國大業(yè)”。
這是一次走向勝利的主動挺進。迎著黎明的曙光,革命隊伍揮別西柏坡的父老鄉(xiāng)親,吹響埋葬舊社會的號角,踏上締造新中國的征程。那份豪邁,那份堅定,那份從容,那份初心,在天地間熠熠生輝。
走在通往北平的征途上,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人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趕考”,“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初夏之際,我們又來到中央紅軍長征集結(jié)出發(fā)地于都河畔東門渡口。仰望莊嚴肅穆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碑,那場艱苦卓絕的遠征浮現(xiàn)在眼前。
1934年10月,中央機關(guān)、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從這里出發(fā),開始了漫漫征程。為了支援紅軍,老百姓夜以繼日打草鞋、籌軍糧。于都河上沒有橋,群眾捐出了家中的門板、床板、房梁,甚至壽材,在30公里的河段上架起5座浮橋。周恩來同志曾動情地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qū)人民真親”。
這是一次沒有退路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中國革命已到了最為曲折艱難的至暗時刻,在敵軍重兵圍堵、步步緊逼下,紅軍面臨的幾乎是不知路在何方的困境。但就是這樣一次逆境中的大出發(fā),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中國革命帶來了新生的契機,走出了無數(shù)個感天動地的初心故事。
在此后兩年中,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從1934年的于都到1949年的西柏坡,兩次出發(fā)相隔15年。這中間,走過多少蜿蜒曲折的路,經(jīng)歷多少低潮迷茫的時刻,又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之流盡鮮血、汗水和淚水。為什么我們黨在那么弱小的情況下終究能夠發(fā)展壯大?為什么在腥風(fēng)血雨中能夠絕境重生?為什么歷經(jīng)苦難還能淬火成鋼?
這些追問,在我們一次次踏上紅色熱土、一次次接受思想上的洗禮、一次次聆聽那些血與火的生死故事時,有了更深切的體悟。
1934年的那個秋天,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開始長征,跨過于都河,前面是什么?沒有人知道。也許是更慘烈的犧牲,也許是覆滅的災(zāi)難。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有人失望,有人退縮,有人懷疑,這都不足為奇。而堅持下來的那些人,正是初心牢不可破的真正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吹盡黃沙始到金,他們的理想信念之火一經(jīng)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
軍事專家金一南說,輝煌,往往始于苦難。愈是失敗,愈是曲折,愈說明中國革命之艱難,愈驗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之偉大。中國革命絕不是靠運氣和機緣,而是靠不屈不撓的奮斗,才贏得了最為穩(wěn)固的勝利。
這些追問,在我們重溫中國革命史這本最好的教科書時,在認真對照黨的使命和宗旨時,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告訴我們,中國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夠?qū)医?jīng)挫折而不斷奮起,根本原因在于不管處于順境還是逆境,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fù)興這個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正是因為與人民有著血肉聯(lián)系,我們黨才有了新生的希望和勝利的前景。
人民情懷,人民立場,人民觀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的最深沉底色。站在新長征路的起點上,我們不能不時刻提醒自己,“人民初心”一刻也不能丟,一點也不能少。
從于都出發(fā),距離我們黨成立13年;從西柏坡出發(fā),距離我們黨成立28年;從今天出發(fā),距離我們黨成立98年。從青澀到成熟,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無論時空怎樣轉(zhuǎn)換,我們黨始終懂得“初心”的珍貴,始終保持“出發(fā)”的狀態(tài),始終擁有“長征”的氣概。走近百年,中國共產(chǎn)黨風(fēng)華正茂!
萬千犧牲,初心可嘆
徜徉在于都縣城,長征大道、長征大橋、長征源小學(xué)……以“長征”命名的建筑隨處可見。這濃濃的紅色情懷,令塵封的往事一幕幕鮮活起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中陳列的那一件件革命紀念物,無聲地訴說著與初心有關(guān)的故事。
犧牲,是對初心最嚴厲的考驗。一串串數(shù)字背后,是用信仰武裝起來的血肉之軀,是用生命捍衛(wèi)的朗朗初心。
歷史資料顯示,在當時的蘇區(qū),于都25.5萬人口中,有超過10萬人支前,其中67709人參加紅軍,犧牲在長征途中有名可考的烈士1.1萬人;寧化13萬人口,參加革命的青壯年1.37萬人,每3戶人家就有一戶軍烈屬,6000多名參加長征的寧化子弟,到達陜北后僅剩18人;瑞金24萬人口中,有4.9萬人參加紅軍,有記載的犧牲烈士17166人……
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參加長征的近20萬紅軍將士,到達陜北時只剩下3萬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