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不斷的軍民魚水情
■講述人/南沙守備部隊華陽礁守備隊教導員 朱步云
我出生在農村,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小推車。那時對我而言,小推車只不過是日常的運輸工具,后來參軍入伍,學了黨史軍史,才對“小推車”有了新的認識。
陳毅元帥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初次聽到這句話,盡管對“推出來”的勝利很自豪,我卻并沒有太深的感受,直到軍校畢業(yè)來到南沙,才真正體會到“小推車”的深刻內涵,它推的不只是物資補給,更是軍民深情。
南沙島礁孤懸海外上千里,高溫、高濕、高鹽,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曾被稱為“海上生命禁區(qū)”。初到南沙,沒有電話,沒有網絡,一個礁盤“巴掌大”,補給船3個月才來一次。那時候,看到一艘過往的漁船,大家都會很開心。不為別的,就為能看到陌生人的面孔,能與漁民聊幾句家常。
在附近海域作業(yè)的漁民們,看到飄揚的五星紅旗和守礁的官兵,也倍感安全、安心。白天,他們在海上打漁,晚上,就泊在礁盤旁,與哨兵咫尺相望。
南沙氣候多變,剛剛還是晴空萬里,說不定馬上就狂風驟雨,這給漁民帶來不小困難。2013年底,我在東門礁執(zhí)行守礁任務,正值強臺風來襲,船只大都趕去渚碧礁里的瀉湖避風了,但有2艘漁船因為作業(yè)區(qū)域較遠,沒能及時趕過去,就在礁盤旁拋錨。
考慮到錨地不安全,我們將漁民安頓上了礁堡。官兵們把床鋪讓給漁民,漁民們怎么也不答應,堅持要睡地下室。官兵們就把自己的被褥讓給漁民,自己穿著迷彩服在光禿禿的木板上挨了3夜……危難之時見真情。當時,作為教導員,我沒有要求官兵們這么做,大家都是自發(fā)的。我想這就是軍民魚水情,沒有一絲矯揉造作。
軍愛民,民擁軍。因為經常出海,一些漁民與守礁官兵早已相熟,知道官兵守礁時間長,到后期沒有蔬菜,只能吃罐頭和凍肉,不少人患上了口腔潰瘍。所以,每次出海時,漁民們都會多備一些新鮮蔬菜、活雞活鴨。到南沙第一件事,就是給礁上的官兵送補給。漁船不大,帶的蔬菜和雞鴨也不多,但就是這一兩頓綠色蔬菜和雞鴨肉,讓官兵格外溫暖。
現在,我們國家強盛了,軍隊強大了,用不著人民群眾冒著槍林彈雨,推著小推車上前線送補給,但人民子弟兵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卻永遠都割不斷。正如南沙與祖國大陸之間,總有一艘艘漁船在往返穿梭著,他們就像是海上“小推車”,將祖國和人民的關愛,源源不斷地送到“南海第一哨”守礁官兵的心坎里。
(蘇夢奇、特約記者周啟青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