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如果“麥凱恩”號的艦橋值更團隊具備適當的態(tài)勢感知能力,并采取行動改變驅逐艦的航向和速度,他們就“有機會在相撞前30秒避開‘阿爾尼克’號的船頭”。
新加坡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2016年有超過8.37萬艘噸位超過300噸的船只通過該海峽。“阿爾尼克”號油輪當時攜帶1.2萬噸燃油從臺灣駛往新加坡,“麥凱恩”號也在前往新加坡的途中。
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官員總結說:“‘阿爾尼克’號船長在確知其船只處于危急關頭時,已為時過晚。”此外,“麥凱恩”號驅逐艦上的艦員不熟悉轉向系統,而幾名值更人員處于嚴重疲勞的狀態(tài)。
2017年8月21日早上5點24分,兩艘船相撞,導致“麥凱恩”號艦體出現一個直徑28英尺(約8.4米)的大洞,海水淹沒了艦上的部分區(qū)域,其中包括一個住艙,當時艦員們正在里面睡覺。一些值更人員失去了態(tài)勢感知能力,直到發(fā)生撞船事件,他們才意識到危險。
報告說:“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的結論是,美國海軍未能在艦橋操作流程、人員培訓和減輕艦員疲勞等方面對‘麥凱恩’號進行有效監(jiān)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