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wǎng)1月7日報道 美國《大眾機械 》雜志網(wǎng)站2018年12月26日發(fā)表了戴維·漢布林的題為《負重過大的士兵:為何現(xiàn)在美國步兵的負重要超過以往?》的文章。
在這個以網(wǎng)絡戰(zhàn)、激光武器以及能從世界另一端通過衛(wèi)星遙控無人機作戰(zhàn)為主的計算機化的沖突時代,士兵自身肌肉力量的重要性很容易被忽視。盡管技術不斷進步——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士兵在行軍時的負重比以往任何時候(甚至是冷兵器時代)都要大。
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過去10年間,機器騾子和可穿戴外骨骼等被大肆宣傳的技術有望使士兵們不再攜帶如此之多的裝備。但現(xiàn)代戰(zhàn)場的需求卻增加了士兵的負重。
這是一個單靠技術可能無法解決的問題。
沉重的歷史
步兵負重過大并不是新問題。
公元前107年,羅馬將軍蓋烏斯·馬略認為自己的后勤部隊拖慢了軍團的前進速度,于是他命令士兵攜帶自己的所有裝備。這些裝備包括:長達兩周的口糧、鋸子、柳條籃子、鐵鍬、水囊、鐮刀和鎬,以及武器、盔甲和盾牌。這些軍團每人負重36公斤,每天行進32千米,由此得名“馬略的騾子”。
快進一千年甚至更多,進入中世紀騎士時代。全套戰(zhàn)地盔甲重達27公斤左右,但足以使穿戴者在沒有輔助的情況下騎上馬。例如,穿戴全套盔甲的法國騎士讓·德勒曼格爾只需用雙手就能從梯子的底部爬上去。
隨著火器時代的到來,沉重的盔甲消失了。但很快,沉重的武器彈藥就成為士兵們痛苦的來源。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中,一名聯(lián)邦軍士兵往往要攜帶27公斤的裝備,包括一支4.5公斤重的步槍。到二戰(zhàn)時,一名美國士兵的負重可能達到34公斤,這就是1944年諾曼底登陸期間許多受傷士兵溺亡的原因。
裝甲部隊一直都知道,這是一個問題。自1945年以來,美軍至少對士兵的負重進行過5次大規(guī)模調查。這些調查都得出了士兵負重過大的結論,并尋求減輕他們的負重。但這些努力都失敗了,因為現(xiàn)代士兵的負重不僅增加了,還增加了一倍以上。

資料圖片:外媒繪制的士兵負重占自身體重的歷史對比圖,其中羅馬軍團時期為50%,現(xiàn)代為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