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面出擊到四面楚歌】
回顧“伊斯蘭國”勢力發(fā)展軌跡,可以看到這一極端組織在2014年夏季達到“全盛時期”,當時各控制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將近三分之一領(lǐng)土,最西擴張至敘利亞西北,最東逼近伊首都巴格達郊外。
此后,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lián)盟開始對敘利亞境內(nèi)“伊斯蘭國”目標實施空襲,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這一組織擴張勢頭。去年下半年以來,“伊斯蘭國”四面出擊,到處樹敵,招致命運的實質(zhì)性逆轉(zhuǎn)。
去年10月,俄羅斯一架載有200多人的客機在埃及西奈半島墜毀,俄方認定客機墜毀緣于恐怖襲擊;11月,法國首都巴黎多地遭遇恐怖襲擊,造成130人死亡,350多人受傷。“伊斯蘭國”主動“認領(lǐng)”上述襲擊后,俄羅斯和法國遂加強了對敘利亞境內(nèi)恐怖分子的空襲力度。
與此同時,“伊斯蘭國”還在土耳其發(fā)動多起恐怖襲擊,促使土耳其當局強化與敘利亞的邊境管控,極端人員由土耳其進入敘利亞的難度由此增加。
此外,“伊斯蘭國”控制的大量石油資源也在美俄空襲中損失慘重,不久前傳出開始削減“福利”的報道。
跟蹤分析地區(qū)沖突的美國信息服務(wù)公司一份報告顯示,相比“全盛時期”,“伊斯蘭國”迄今已經(jīng)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分別丟失大約40%和超過20%的控制地區(qū)。
【絕地反擊還是回光返照?】
不過,安全專家認為,“伊斯蘭國”顯現(xiàn)的這一頹勢并不一定意味著這一組織的威脅在減少。
近幾周,“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發(fā)動多起嚴重自殺式襲擊。2月22日,敘首都大馬士革南郊賽達·宰納卜鎮(zhèn)發(fā)生連環(huán)爆炸襲擊,造成至少83人死亡;本月初,伊拉克中部巴比倫省省會希拉市一處檢查站遭“伊斯蘭國”一輛卡車炸彈爆炸襲擊,造成上百人傷亡;本月中旬,“伊斯蘭國”在伊北部城市基爾庫克附近發(fā)動兩場化學(xué)武器襲擊,導(dǎo)致一名3歲女童死亡,約600人受傷。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安全問題專家沃茨認為,“伊斯蘭國”如果不能通過地面攻勢的勝利鼓舞其支持者,就可能轉(zhuǎn)向發(fā)動更多恐怖襲擊。
“如果以一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部隊標準來衡量,他們(極端武裝)危險性下降了,”沃茨說,“但如果你關(guān)心的是地區(qū)乃至全球恐怖主義威脅,那么他們可能正變得更加危險。”(徐超)(新華社專特稿)
來源:新華網(wǎng)
原標題:"伊斯蘭國"大本營人心惶惶 或現(xiàn)"叛逃潮"
原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6-03/22/c_12882058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