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試飛員們飛出來的各種邊界被叫做“安全包線”,這條線也是生與死的臨界線,是試飛員一寸一寸摸索出來的。
1987年9月的一天,已成為當時航空工業(yè)部副部長的王昂駕駛教練機在空中指揮黃炳新試飛殲-8II的顫振項目。
黃炳新從1萬米高空以兩倍音速向下俯沖,快沖到地面時, 銀白色的機翼兩側一道道火光四起,數(shù)十枚火箭齊發(fā)。發(fā)射完畢,黃炳新和他的殲-8II又像只輕盈的小燕子,扭頭躍升,來個180度大轉彎,鉆進藍天深處。
他飛過18種型號的飛機,安全飛行3658架次?,F(xiàn)在,大家都叫他“黃老英雄”。
殲轟-7,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飛豹”戰(zhàn)機,便是在黃炳新手中定型的。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yè)也開啟了更加深入的探索。資深飛行試驗專家周自全記得,飛豹是我國第一個沒有原型機的、自主設計的戰(zhàn)機。
“方向舵飛掉了,儀表板掉下來了,油漏光了,這種事情很多,研制飛機的過程出現(xiàn)各種問題,這并不奇怪。” 周自全隨便說出半句話,聽到的人都要驚掉下巴。
和飛豹一起成長,黃炳新如今還能精神矍鑠地站在演講臺上,說是“奇跡”一點也不夸張。
1988年12月,黃炳新駕駛飛豹第一次上天,天藍得像一面鏡子,地黃得像一塊瑰玉,他朝著朝陽出發(fā)了。
升至1000米,飛機突然開始“扭秧歌”,震得他坐不住,除了高度表和速度表像風扇一樣瘋狂亂轉,絕大多數(shù)儀表都凝固了,火警信號燈也湊熱鬧似的亮起來。
“再難也得飛回去,成敗在此一舉……嘭 ! ”這一閃念還沒結束,無線電高度表扛不住巨大的抖動,被震脫落。黃炳新的汗珠隨之從頭盔里滴出來。
終于接近跑道,減速、降高、著地,“咣” 的一聲機輪落地。“嘩啦”! 儀表板上三分之二的儀表連著五顏六色的導線全震落下來。
放減速傘,滑跑,飛豹安全降落。
“外面的人歡呼雀躍,哪知道機艙里儀表板都震掉了,我抱了一身儀表盤!” 黃炳新笑著和年輕觀眾們分享劫后余生的狼狽和喜悅。
“平均17分鐘出一次險情,飛豹算是打破了紀錄。”黃炳新大概是和死神達成了某種默契,井水不犯河水。
走過這個艱難的階段,進入21世紀,我國航空工業(yè)開始“井噴式”發(fā)展。加油機、預警機等的全面配套發(fā)展也隨之升級。

在中國航空工業(yè)試飛中心試飛過的AG-600。岳書華/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