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的時候,瑤瑤雖然還無法完成一套標準的動作,甚至有些時候看上去就像在亂比劃,但和其他小寶寶在一起,她還是很開心。
90多公分高的三歲寶寶嘉軒,在跆拳道練習開場前,和差不多身高的“對手”互“嗨”一聲,開始不停地彈跳,一會兒跳起側踢,一會兒跳起后踢。他小小的身軀讓跆拳道變得沒有半點殺傷力,但看上去還是有模有樣。
教練說,小寶寶練跆拳道,不在于學習競技技巧,而在于讓他們懂得禮儀,學會尊重。
調查
“藝術型”技能受歡迎
目前幼兒培訓機構對寶寶的培訓名目繁多,從游泳到圍棋,從心算到劍術,幾乎應有盡有。
對于寶寶學習這些技能是好是壞,父母們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們雖各執(zhí)己見,但這些“見”很多都是憑個人感覺判斷或根據“別人家小孩”的經驗來界定的。
導報記者發(fā)現(xiàn),類似繪畫、鋼琴、戲劇、書法等偏文雅的“藝術型”技能培訓,父母大都覺得“挺好”,即使是相對于只有兩三歲的寶寶。
“寶寶學彈琴或學繪畫,學是一個過程,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藝術的熏陶,并能因此加深對藝術的興趣?!奔议L韓女士說。她的觀點代表著大多數(shù)支持者的觀點。
此外,也有父母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有興趣,低齡培養(yǎng)技能也未嘗不可。
比起叫好聲,對寶寶學“藝術型”技能持反對態(tài)度的聲音則相對較弱。反對方大多基于寶寶對藝術的理解。
“兩三歲的孩子懂得什么是藝術?在他們連數(shù)字都認不全的情況下,就把他們推入‘藝術殿堂’,希望培養(yǎng)出藝術修養(yǎng),著實過早?!狈磳Φ募议L認為,孩子的童年應該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等他們能把筆拿穩(wěn)了,把琴拿好了,再學毛筆,再練小提琴也不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