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8月2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魏文/文 楊靖/圖)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與人分享,養(yǎng)成慷慨大方的美德。然而,任何事情都要講一個度。如果孩子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總是擔心傷害別人,不敢拒絕別人,這樣的結果就可能是傷害了孩子自己。
作為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拒絕、敢于拒絕、善于拒絕,讓孩子活得真實明白,活得開心快樂?高一學生家長呂女士昨日來電講述了她的困擾。
廈門湖濱中學心理教師林瑛認為,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說不,不僅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也是學習一種如何與人交往的處事技巧。
講述 
 對同學,兒子總是有求必應 
 呂女士(高一學生家長)
  或許是因為從小對兒子的教育中我們一直在滲透“分享”這樣一個概念,因此,兒子一直不是那種小氣的孩子。小時候小朋友來家里,他會把柜子里的所有玩具都搬出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哪怕是他自己最心愛的那個變形金剛,他都肯讓出來給小朋友先玩?zhèn)€盡興。 
上小學了,班上經常有同學向他借東西,有時是一支筆,有時是一塊橡皮,有時是一本書……對同學的要求,他總是有求必應。有些同學借走東西忘記還了,兒子也從來不會主動問同學要回來,只是自己沒東西用了才會回到家里告訴我們,又缺什么東西了,迫不得已我們只好為他準備和添置新的用品。
或許是因為兒子為人大方慷慨,在學校學習表現各方面也都不錯,人緣也挺好的,同學和老師都很喜歡他。上了中學以后,兒子對同學和朋友的要求仍然是有求必應,盡管有時候,我發(fā)現兒子對同學、朋友的有些要求并不是很樂意接受,可他還是不知道怎么拒絕。
平時,有同學身上錢帶得不夠多要買教輔或是吃飯問他借錢,他也總是從來不會說“不”,遇上好幾回同學忘記還錢的事,他也都保持沉默,有時問他你為什么不提醒同學?他的回答是“那多不好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