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于數學成績特別好、文科各科也不錯的學生,如果對理工類沒有特別的興趣建議選文。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將來極有可能成為文科尖子生。理由是有相當一部分學文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理科成績(包括數學)不太好,如果文史類科目不比他們差,而數學卻比他們好,自然成尖子生的可能性就大了。
?。?)對于語文、外語成績特別好,理科各科也不錯的學生,如果對文史類沒有特別的興趣,建議選理。
4.理性判斷關注潛能。關注潛能往往帶有隱蔽性、后天性和可能性,學生難以判斷。它主要以學習的效率優(yōu)勢為標準,也就是對于同一個體,如果付出相當的努力,成績和效果較好的學科,正是其潛力和特長所在;反之,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已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對于這樣的學科,自己很可能就欠缺學習的優(yōu)勢和潛能。
一個人的潛能主要決定其學習的效率和努力的效果,這在藝術類專業(yè)中尤為重要,因為學習的效度和事業(yè)的高度,不全由個人努力的程度決定。
以下我們選擇了理科、文科和藝術類兩種專業(yè)學生需要的潛能,以供家長、學生參考(見下表):
文理選擇家長有何作為?
分科制度其實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以后擇業(yè)的方向。因此,在孩子選擇文理分科時,家長應積極做好:
一是數據的分析師。幫助孩子對各種情況的利弊得失進行客觀的分析、比較。取數學方法分條列舉,從興趣到學科優(yōu)勢,從個人因素到外在因素,逐項列舉,能占優(yōu)勢的,才是最大方向。
二是孩子的導師。問一問孩子將來到底想做什么,對什么感興趣,讓孩子自己進行一次深入、獨立的思考。家長要結合社會實際 (這恰好是孩子最缺乏的)和經驗進行若干次溝通,關鍵是思想要通。有一點要注意即不要用父母各自迥異的成長經歷,補償心理進行指導,這樣導不好。
三是參謀長的工作。家長幫助孩子選擇文理科時理應起一個參謀的作用,很多家長本身就是文理分科下的大學生,社會經驗豐富,也有很多案例可以跟孩子們溝通。但是,不要勉強孩子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志愿,更不要包辦代替,把自己的愿望強加于孩子,否則抵觸心態(tài)一直會持續(xù),不利于孩子的后續(xù)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