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和青春,看似“格格不入”的兩個詞,如今在漳州有了更多的聚合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安靜地在一塊方寸之地,打磨自己的手上功夫。正是因為有更多年輕人的潛心研習,廝守技藝,凝視初心,終讓藝術之美水到渠成。
非遺技藝經過千百年的風雨更迭,面容蒼然,但風骨猶在。堅守,不是沒有重復枯燥,是不忍文化自然消逝,更是文化傳承的本分。文脈,正是應了這些年輕靈魂的庇護,傳統(tǒng)文化才能根植于原生的土地,并讓我們得惠至今。
剪紙縣級非遺傳承人蔡艷玲:青春在剪紙鏤空處

蔡艷玲用纖纖素手剪出唯美作品
一方書桌,一把剪刀,纖纖素手輕盈翻動,靈巧剪刀在紙間游走,世象萬千便在手中美輪美奐地呈現出來。
這位正屏氣凝神、不動聲色地專心剪紙的正是剪紙縣級非遺傳承人蔡艷玲,眉宇間透著一份江南女子的古典婉約。
出生于1992年的她從10歲開始就師承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秋日。“剪紙藝術,非一日之功,得靜下心來做,吃得下苦,方能有所成就。”蔡艷玲一直牢記陳秋日大師當年和她講的第一句話。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不是沒有繁復沒有煩悶,但正是一份對傳統(tǒng)文化的初心凝望,讓她坐得住冷板凳,也耐得了寂寞。用她的話說就是,“這行當,你得穩(wěn)得住初心,耐得住性子,才能找到最后的答案。”
聽她娓娓道來她與剪紙技藝的“不解之緣”,便不得不為蔡艷玲的初心堅守所動容。
蔡艷玲回憶,那時上小學二年級的她,每天坐功就達到8個小時以上。每日手握剪刀,她的手掌又酸又麻,手指頭也常常被剪刀戳傷,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血口子,指尖也被剪刀柄磨破了一次又一次。
看著其他小伙伴在外自由自在玩耍,蔡艷玲當時也不止一次萌生過放棄的念想,但無論剪紙技藝是苦是累是喜是悲,對“指尖上的舞蹈”莫衷一是的熱愛,讓她在這個老行當留下來,從不曾離開。
慢慢地,在剪紙的一方天地間,蔡艷玲品出了“味道”,感受到了其中的奧妙。這門傳承許久的老手藝在這位90后的手中發(fā)出了新枝,打磨出一顆匠心。
因喜愛而堅守,因堅守而成就。2008年,在初中就讀的蔡艷玲獲得了全國迎奧運校園獻禮書畫展一等獎。此后,隨著蔡艷玲創(chuàng)作的剪紙作品越來越豐富,榮獲的獎項也越來越多——第五屆全國青少年兒童書畫攝影展評剪紙類中學組一等獎,福建省“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我們邁向新時代”主題征集評選剪紙類二等獎……
為了喜愛,也為了傳承。如今,已經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的蔡艷玲仍每天堅持工作,不斷創(chuàng)新剪紙技藝,只為達到更高的藝術造詣。“學藝是一輩子的事情,如果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蔡艷玲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稍長大些,也可以學習剪紙技藝,成為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洪錦城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