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5月7日訊 據(jù)福州新聞網(wǎng)報道 三坊七巷,福州的名片,是承載著歷史文化的匯聚地,是中國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是“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
而位于其中衣錦坊內(nèi)的“水榭戲臺”更是古時上流社會的浮光掠影。
沿著青石板,由衣錦坊的東口北側(cè)而入,沒走多遠就看見一處宅院,便是水榭戲臺的入口。
這里是鄭氏大院,原為清嘉慶年間進士鄭鵬程的住宅,清道光年間為孫翼謀家族所有,此后長期為孫氏子孫居住。其中的水榭戲臺極富特色,是福州民居中罕見的。
久而久之,“水榭戲臺”成了這方宅院的“代名詞”。
步入宅內(nèi),抬頭可見斑駁的牌匾。再穿過數(shù)個回廊,踏過幾道門檻,來到一處偏廳。
舉頭“盛世耆英”,左一聯(lián)“行仁義事”,右一聯(lián)“存忠孝心”,撫摸著柱體,感受時間在它身上殘留的痕跡。
往右一轉(zhuǎn),便是花廳,可以看見靜立于水中的戲臺。
水榭戲臺始建于十六世紀的明萬歷年間,稱之為“水榭”則是取其建在水上之意,這也是福州目前僅存的水上戲臺。
水榭戲臺屋脊灰塑,檐角高翹,充滿著別樣的力感,頂棚由四根杉木柱子支撐。
這座戲臺的獨特之處當然不止于此,水榭戲臺的結(jié)構(gòu)建造呈現(xiàn)三面透空的樣式,下部架空在水面上,利用了水的回聲,為戲曲表演時增添了幾分別樣的效果,也使樂曲更加清脆悅耳。
池遠 攝
觀賞戲曲最佳的位置便是對面的花廳了,雙層樓閣的設(shè)計,從一個方面上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男女有別的觀念。
每年正月初三或是有婚嫁喜事之時,在主人家的邀請下,前來聚會的親朋好友們會依照男女之別就坐。男賓在樓下品茶、聽曲兒,女眷們則在樓上觀賞閑聊,而重檐的巧妙設(shè)計,讓男賓從樓下往上看,卻也看不到樓上的女眷。
黃立新 攝
遙想當年,達官貴人們圍坐在花廳里、戲臺邊,聽著臺上婉轉(zhuǎn)悠揚的唱詞,在亭臺麗影的倒映波動中,別有一番情趣。
葉義斌 攝
百年老宅的歷史就在這亭臺水榭中悠悠度過。幾經(jīng)修繕后,花廳內(nèi)的座椅呈現(xiàn)一幅嶄新的面貌,后面的牌匾倒是有幾分斑駁,新舊映襯能令人在此處看戲時有種時光更迭之感。
而游客行人每每到此,往往也不禁發(fā)出“人生若此,夫復何求”的感慨。
這一次,我們在水榭戲臺,厝里有故事,期待下一次,繼續(xù)在福州的街頭巷尾中相遇。
【來源:福州新聞網(wǎng) ? 攝影:林鴻杰 ? 后期:林羽晗 ? 設(shè)計:馬沄欽 ? 監(jiān)制:劉夢霆 申哲 ? 節(jié)目總監(jiān):劉必泳 ? 總策劃:林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