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臺海網(wǎng)7月21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APP-新福建報道 40℃,這是7月13日福州的最高氣溫,熱浪席卷全城??釤嵯?,人們都不愿出門,但福州地鐵四號線(4號線一期工程起點站為橘園站,終點站為帝封江站,全線長度約為28.4km,共設23座車站)正在全速推進,數(shù)千名建設工人奮戰(zhàn)在一線,確保四號線如期竣工。當天,本報記者來到位于城門的第3標段工地,與堅持施工的工人一起“觸摸”毒日頭,“稱量”出一線建筑工人們的辛勞。
持續(xù)一個多月的高溫之后,福州仍是“高燒”不退,“燒烤”模式讓市民的戶外活動如沐“桑拿”,更是讓堅守一線的建筑工人吃盡了苦頭。
13日中午2時55分,市室外熱浪滾滾,毒辣的陽光曬得地面直流油,記者來到倉山區(qū)福峽路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承建地鐵四號線3標段工地體驗勞動。“不畏高溫、揮汗如雨”,這是記者在建筑工地看到的最生動的畫面。
手抓不住滾燙的鋼筋
烈日下,戶外的熱浪讓人感覺煩悶難忍。工地上,醬油色皮膚的工人們在鋼筋水泥之間穿行。一陣風吹來,卷起了地面的熱浪,撲在臉上,一陣火辣。沒干活的記者汗出如漿,工人們卻絲毫未受到天氣的影響。
記者見到55歲的單蔣琪時,他正和搭檔一前一后“輕松”地抬著一根長12米,重58公斤的鋼筋往施工區(qū)域運送,一天搬運30噸左右。臉和脖子布滿了豆大的汗珠,一身藍色的厚棉制上衣,后背緊貼在身上,除了滿身的鐵銹,還有層層疊疊的汗?jié)n和鹽霜。跟記者聊天時,仍然抑制不住氣喘吁吁。
來自江蘇的單蔣琪干了近40年的建筑。“這些鋼筋先在工棚里加工,做成固定形狀的鋼筋骨架,然后再把骨架安裝到工地的各個位置上。今天的工作很輕松,就是從這里搬運到各個點上。”
“搬運鋼筋最怕的就是夏天。太陽把鋼筋曬得滾燙,有時候手都抓不住,隔著手套都能把手燙傷。”單蔣琪告訴記者,他搬運鋼筋不算累,但走的路是最多的,“要把這些鋼筋從堆放的場地運到使用的地方,每天來來回回差不多要走20多公里。”
記者嘗試著和單蔣琪抬一根鋼筋,結果不單是燙手,鋼筋還紋絲不動。
單蔣琪說:“別看我們抬鋼筋時很輕松,其實都沒有看到的那么容易。”單蔣琪告訴記者,他最揪心的就是曬得太黑,回老家了小孫女都不認識了。單蔣琪笑著說道,皮膚黝黑,是長期在室外操勞的印記,他為自己的黑皮膚自豪。
采訪中,單蔣琪的臉上始終掛著爽朗的笑容,沒有對工作的不滿和對生活的抱怨。“我對這里的工作很滿意。住的集裝箱里有空調(diào);每天還能領到仁丹、風油精和冷飲等。”他笑呵呵地說,一幅很知足的模樣。
“(工作之余)最想干的事就是休息、睡覺。”單蔣琪告訴記者,每天早上五點,他們就開始工作。一天十個小時,攻堅時期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工作之余,除了刷刷手機,與家人視頻聊天之外,躲在空調(diào)房睡覺是他和工友們最大的享受。
綁扎鋼筋是門技術活
李家兵是鋼筋班組的隊長,也是工地的全才人物,幾乎什么工種都干的很標準。他帶著記者來到鋼筋加工區(qū),這道工序是按照要求,將每一根鋼筋進行切割及彎曲加工。
在李家兵的指導下,記者仔細觀察幾名師傅的操作后,照著他們的動作進行嘗試,將一根十多米長的鋼筋,按照規(guī)定的尺寸剪斷,再彎成需要的形狀。卻因為缺乏操作經(jīng)驗,加工出來的鋼筋完全不符合要求,只能交由師傅們重新處理。
李家兵帶記者來到地下30米處的地鐵站基坑作業(yè)區(qū)。這里密密麻麻、或橫或豎地擺放著幾十萬根鋼筋,說是鋼筋叢林也不為過。李家兵引著記者從一個僅30公分大小的鋼筋縫隙中鉆進空間高僅80多厘米的鋼筋網(wǎng)格間,指著一捆細材料講解道:“這是匝絲,用來困扎鋼筋,你看鋼筋所有經(jīng)緯交叉處,都是用它捆綁的,借助這個扎鉤可以將鋼筋扎得更緊。”李家兵拿著一個扳手似的工具開始教記者困扎鋼筋,“首先將對折的匝絲綁到鋼筋交叉的地方,然后擰緊固定。”說著,只見李家兵將一組匝絲繞到鋼筋上,扎鉤一鉤,手一轉(zhuǎn),還沒等記者看清楚,李家兵已經(jīng)綁扎好了10多個結。臉上的汗水像一道道細流,匯聚到厚重的工作服里,他卻毫無感覺。
記者也試圖將匝絲穿過鋼筋,可是手里的扎鉤卻不聽使喚,匝絲怎么也擰不緊,最后花了好大功夫才扎好一個結,可李家兵用手指扯了扯記者困扎的結子說:“這個鋼筋因為扎得太松不合格,如果一遍扎不好,以后還要返工的。”
隨后,記者又跟著李家兵學套鋼筋,就是將加工好的細鋼筋套在事先搭好的粗鋼筋架上,李家兵隨手拿起散落在旁邊的細鋼筋,快速將其固定在粗壯的鋼筋架上,動作很是嫻熟。輪到記者時卻沒那么順利。
鋼筋工鐘的體驗,讓記者非常沮喪地發(fā)現(xiàn)自己什么都干不了。
“捆扎鋼筋看起來簡單,但是技術活,也是力氣活,一站就是一天。剛開始干這一行時,我也是經(jīng)常眼冒金星,腰酸背痛,不過現(xiàn)在早已習慣什么都難不倒我。你多來體驗,一定能行。”李家兵安慰記者,語氣透著自豪。
51歲李家兵今年進入建筑行業(yè)30年了。30年來他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jīng)驗,同行們都說他是名副其實的“多面手”。多年的工作經(jīng)歷,也讓李家兵見證了我國制造業(yè)的進步。“早些年開鑿隧道都是純手工、人力一鎬一鎬的刨,一鏟一鏟的挖,現(xiàn)在是采用半自動機械化;過去六、七個月的工作量,現(xiàn)在只要耗費兩個月不到的時間。”提到這些變化,李家兵感概不已,他還希望后一輩的工人可以在高自動化的工作條件下工作,在夏日里少受一些風吹日曬。
我想達成人生目標
在鋼筋叢林中,有一個胖胖的身影,一會手持卷尺或水準儀,一會又是全站儀或GPS等工具,不停穿梭其中。測繪工程師是他的身份,但他自己給自己定位:就是一個量尺寸的。
記者遠遠觀察,帶著眼睛的周宗注,黑黢的皮膚并不影響他文質(zhì)彬彬的氣質(zhì)。年紀輕輕就成了工地老資格的測繪工程師,這一切都是周宗注堅持一線工作的結果。
周宗注告訴記者,從四號線三標段開工前,他就來到工地測繪。工作從地面干到地下30米,現(xiàn)在基本每天都在30米深的基坑中進行測繪工作。說著,周宗注在一個立柱前停下,從工具袋中取出卷尺丈量立柱的尺寸,然后和規(guī)格表進行核對,無誤后進行標注。“這些尺寸都精確到厘米,有的甚至要精確到毫米,絲毫不能有誤,否則會出大事。”說著周宗注又往下一個測量點走去。地下基坑基本還未鋪上混凝土,在縱橫交錯的鋼筋上行走,周宗注的步伐穩(wěn)健,如履平地。記者跟隨其后,卻走的蹣跚,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
“我的工作沒有基建工人辛苦,所以每天我會提前根據(jù)工序,測算好中線、軸線,理清空間、位置關系,方便工人們第二天的工作順利開工。此外,還要進行安全上的把控。”周宗注告訴記者。測繪工作是地鐵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了順利完成任務、預防節(jié)外生枝,周宗注常年待在基坑中,忙著測量與監(jiān)測?;觾?nèi)十分悶熱,但他很知足,“沒有暴曬在太陽下已經(jīng)很好了。”周宗注告訴記者,相比當下的高溫炎熱,他更擔心暴雨:“高溫和降雨都會影響測算的精度。高溫條件下出現(xiàn)的誤差還相對可控,如果下雨,測算工作準確率更低,難度更大,就要更專注。”
“干這一行身體是很重要的,你別看我們一天天大汗淋漓,只要及時補充水分,對身體有好處的。”周宗注的健康意識很強,即使在悶熱的夏日,也常外出散步,或是與同事們一同在乒乓球桌上一較高下。他說,有好身體還能更好地工作。
周宗注對業(yè)務能力上的精進毫不懈怠。參加工作6年多,他仍不忘鉆研新技術,學習新本領。“這是必要的東西。”周宗注說,“這一行很辛苦,但我想達成人生目標,實現(xiàn)自我價值。”剛參加工作時,周還有些恐高,常在基坑的支撐上猶豫躊躇,如今他身手矯健,工作時臉上毫無懼色?;蛟S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信念驅(qū)使他克服了恐懼,也為他高溫下的堅守提供了動力。
安全就是我的責任
“嗨,把衣服穿上!”四號線安全員秋雨澤朝現(xiàn)場的一位打赤膊的施工人員喊了一嗓子,工人師傅趕緊穿上工服并理了一下安全帽。
高溫天氣更要注重施工現(xiàn)場的安全排查。才23歲,說起話來卻很老成穩(wěn)重的秋雨澤向記者介紹:“在工地上,我們除了常給工人發(fā)放仁丹、藿香正氣丸、風油精、蘇打水等防暑必備品,每天都會在晨會上對他們進行安全培訓,強調(diào)施工安全、安全管理條例和安全生產(chǎn)的重要性。并且會定期到工地巡察安全施工情況,以免高溫作業(yè)出現(xiàn)安全事故。”
工友們介紹,別看秋雨澤瘦瘦小小的,很斯文,但遇到工作中有悖安全規(guī)范的行為,他發(fā)起火來也讓人膽寒。工友們說,為了準備例會,秋雨澤每天在太陽還未升起時便來到了工地,比普通工人要早半小時。例會上,他不厭其煩地灌輸給工人們安全第一的觀念,“每天老調(diào)重彈還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現(xiàn)在都非常注意安全,因為發(fā)生任何事故,不僅是我們個人的事,還關系到家人的生活,以前我真的都沒想過這么多。”一位姓吳的工友對記者說。
每天,秋雨澤都會隨身攜帶一個2.5升容量的大水瓶。“夏天在工地干活,只能多喝水來降溫消暑,我一天要喝七八瓶水。因為我用得最多的是嗓子,天天不停的喊,所以要常喝水潤嗓子。帶個大水瓶,方便點,一次能多裝點水。”
秋雨澤告訴記者,在工地門口旁,有一間簡易的休息室,里面有直飲水機、桌椅和洗手臺,供建筑工人休息。宿舍也都裝了空調(diào),工人辛苦一天,晚上都能睡一個安穩(wěn)覺。秋雨澤說,雖然夏天工地干活很辛苦,但公司的這些安全防暑措施很周到,很暖工友們的心。
“你看我們的配套設施,現(xiàn)場門禁系統(tǒng)、實名制通道、LED顯示屏、自動化洗車臺、塔吊‘降雨’防塵等一系列現(xiàn)代化、智能化管理設備和模式,工地的老工人們都說,以前他們都沒敢想過,建筑工地可以變成今天這么高大上。”秋雨澤自豪地說:我真的很幸運能成為中交建來工作,我們公司每個工地不僅有標準化管理和現(xiàn)代化機械設備,而且這些年積極落實綠色發(fā)展理念,因此得到了每個工地周邊市民的一致認可。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建筑工人的勞動強度相比以前,現(xiàn)在的工作環(huán)境都有了極大改善,因為工地上機械化水平都增高了,管理也越來越標準化了。各種打樁、塔式起重等先進機械設備一應俱全,除此之外,鋼筋加工區(qū)、模板存放區(qū)、垃圾處理區(qū)之間也是互相分離,用料直接通過起重機吊到作業(yè)區(qū),雖然整個工地看上去很忙碌,但顯得有條不紊。秋雨澤說,隨著建筑工地作業(yè)流程的細化和機械化普及,每個人的負擔都減輕了不少,現(xiàn)在沒有特別累、特別重的勞動了。
(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薛曉秋 實習生 王凌焜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