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2月6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來福州看歷史文化街區(qū),除三坊七巷、上下杭和朱紫坊外,如今你又多了一個好去處,那就是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中山路老街。
一度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的中山路老街,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這里是貢院文化和林則徐精神的承載地、孫中山精神的傳承地。帶有濃濃“民國風”的中山路,自今年國慶節(jié)正式開街后,打通了冶山歷史風貌區(qū),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來此“打卡”。

冶山春秋園的喜雨軒,常有居民到此休閑。
老街“有聲有色”
有聲閱讀器、有聲文化墻、有聲文創(chuàng)空間、地標有聲屏風燈……走進“有聲有色”的中山路老街,你會收獲一連串的驚喜。
12月1日,恰逢雙休日,來自杭州的游客劉小宇用手機掃描街道兩旁的有聲閱讀器,點開“歷盡滄桑的中山路”二維碼,她由此進入了喜馬拉雅上的有聲世界,聽到專業(yè)級的女聲配音這樣介紹——“中山路原名貢院前,明清兩代福州貢院就設在這里。貢院又稱試院,是全省包括臺灣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地方……”
“我大學讀的是歷史學專業(yè),很喜歡逛各地的人文景點,以前看過福州不少地方,中山路老街還是第一次來,沒想到改造后這么時尚——拍張有聲閱讀器上的照片,以后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就能隨時聽,全面了解各景點歷史文化及吃喝住行相關信息,太方便了。”她說。
引入喜馬拉雅公司開展街區(qū)有聲化形態(tài)改造,是中山路老街華麗蛻變的一個縮影。
據(jù)介紹,為將中山路老街打造成閩都文化展示窗口,鼓樓區(qū)以打造“閩都坊巷經(jīng)典、中山風貌示范”為目標,按照“文化彰顯、市井有序,減法為主、加法為輔,功能完善、品質(zhì)提升,整理為主、整形為輔”的整治理念,投入1.4億元對中山路及周邊麗文坊、能補天巷、城直街、城隍街、云步山巷、北院巷、賽月亭巷等7條傳統(tǒng)街巷,進行歷時近半年的改造提升。
拐進修葺一新的能補天巷,新立的木制牌樓格外顯眼,牌樓上“能補天巷”四個大字遒勁有力。墻壁一側(cè)的文化長廊上貼著很多連環(huán)畫,上面講述著有關“能補天巷”名字由來的歷史傳說。
據(jù)《冶山史話》一書記載,能補天巷的巷名來自螞蟻報恩的傳說。舊時浦城一窮秀才赴福州趕考時,在這條小巷里下榻??记皵?shù)日,他在大雨中撿樹枝救起一群螞蟻。到考試時,他誤將“天”字寫成了“大”字,是螞蟻們在試卷上排成一橫,才把“天”字補齊的。 如今,“能補天巷”這個地名已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位于冶山春秋園南面的仁壽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