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夷山閩越國貴族墓發(fā)掘現場,楊琮(右一)和浙江文物專家一起研究問題。
1980年以來,福建省組織的城村漢城遺址全面考古測得,該城南北長約860米、東西寬約550米,周長2896米,總面積約48萬平方米,相當于故宮的三分之二。通過對一系列建筑遺址的發(fā)掘,再加上對出土的陶器、鐵器、銅器、建筑材料等文物的比較分析,楊琮認為此城可確定為閩越王國的都城之一,“在當時,福州屏山也曾經出土含‘萬歲’字樣的瓦當等文物,所以我并不否認福州作為閩越國的另一國都存在。”楊琮說,他傾向于著名考古學家黃展岳提出的閩越國二王二都論斷,歷史上閩越國也曾二王并立,所以一個王國兩個都城并不鮮見。
1998年7月,楊琮著述的《閩越國文化》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共36.5萬字,囊括閩越國名稱由來及世系、閩越國文化遺存調查、閩越國都邑考證等關鍵學術觀點。著名考古學家,曾任秦始皇陵、漢鼎湖宮、漢景帝陽陵等多處考古隊隊長的王學理認為,楊琮的研究成果促進了對閩越文明史、閩越國文化的深層探索,“要認識漢諸侯王都城,閩越國提供了標尺。要研究城市史,閩越國王城填補了漢王都的空白。”

城村漢城遺址范圍內的高胡坪甲組宮殿建筑群的中部及主大殿的遺跡。
城村漢城遺址是武夷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4月至1999年12月,武夷山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期間,楊琮參與了文本申報、遺址整治、新館建設工作的全過程,并負責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考察作講解匯報等大量的基礎工作,為武夷山順利入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也因此獲得申遺“個人貢獻獎”。
楊琮透露說,2004年,一家出版社就向他約關于《閩越國史》的書稿,他至今還未動筆。“一是工作太過繁忙,二來也是因為考古是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我會在動筆時,把關于福州的閩越考古新發(fā)現、新研究融入,使之更加切合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