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熱門車 又是致富車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涌動著經(jīng)商的熱情,通過福建唯一進出省鐵路鷹廈線,K46次將福建的商品源源不斷運到北方,也將外地的商品帶回福建,成為一趟致富車。
今年65歲的雍萬俊上世紀(jì)80年代在K46次上當(dāng)乘務(wù)員。他回憶,K46次列車極為熱門。到東北做木材生意的莆田人、到北方做水暖器材生意的南安人、外出做服裝生意的晉江人,他們的首選就是這趟車。跑服裝的小老板們穿著當(dāng)天出廠的最新服裝上車,不用招徠,自會有年輕人圍過來問價。列車上也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為他們舉辦“洽談會”,讓小老板們坐著火車唱著歌就能賺到錢。借著這趟進京列車,福州的茉莉花茶、豬油糕也暢銷到沿線的徐州、濟南、天津等城市。
因為這趟車的開行,無數(shù)勤勞的福建人走出大山,到全國各地闖蕩,成為先富起來的一部分。莆田人李進興的家鄉(xiāng)是沿海的一個小漁村,曾窮到蓋房得到山上采石頭,石頭縫之間用水泥抹縫就是很奢侈的事情了。1994年,20歲出頭的李進興第一次乘坐K46次進京打工,經(jīng)過多年打拼,生意越做越紅火。村子里有一兩百人也循著李進興的腳步,乘坐K46次進京,現(xiàn)在生意大都做得很不錯。
難受變享受 苦旅變輕松
運行初期,K46全程50多個小時,很多旅客只能一站到底,上個廁所回來位置可能就沒了。有人開玩笑說,從福州坐火車去北京必須練就“五大硬功”:站功、睡功、餓功、渴功、憋功。
雍萬俊對列車的擁擠還記憶猶新。他回憶說,除了去北京,去東北、西北的乘客都要在北京中轉(zhuǎn),所以這趟車“一年四季、天天是春運”,到了春運時,人多得像米一樣,經(jīng)常有乘客擠不上車,沿途車站要讓年輕員工組成“突擊隊”上車幫乘客往車廂中間移動,否則站臺上的乘客根本上不了車。
K46次列車先后經(jīng)歷了蒸汽機車、內(nèi)燃機車、電力機車牽引的變化,在鐵路六次大提速中,時速從原先不足60公里提升到120公里。1994年,K46次運行時間由原來的50多個小時縮短到30多個小時,敞開的“綠皮車”更型為“全封閉式”的空調(diào)車,結(jié)束了冬天挨凍、夏天被烤的歷史,旅客們也不用再修煉“五大硬功”。
坐車不易,買票也難。上世紀(jì)80年代,縣長到北京出差買票都是難事,購票之難可見一斑。到了本世紀(jì)初,買票也不是易事。2002年,福州的朱小姐到天津讀書,每年都要乘坐4趟K46往返,每到寒暑假回家,她都為買票犯愁。有一年,她沒買到回家的車票,托人進了站臺硬擠上車,幸虧同行的學(xué)生讓出了半席座位,一路輪換,才熬過了30多個小時。但比起前人,這趟旅途可以說是輕松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