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用舊木料制作部件 福州新聞網(wǎng)4月22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張維璟 趙瑩 陳木易/文張旭陽/攝) “不論是小范圍修補的磚頭和灰板壁,還是一些三進后座區(qū)的閣樓所用到的榫卯,我們始終會堅持用老的原料調配方法和手藝,盡可能地還原乾隆年間的樣子和格局。”19日上午,受訪的閩清縣博物館館長林躍先對于宏琳厝保護修繕顯得信心十足。 去年受臺風“尼伯特”影響,宏琳厝因墻體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導致建筑墻體大面積倒塌。如今經(jīng)過半年多的搶修,截至目前宏琳厝災后重建已按照總進度計劃完成了三成。到2019年底,受損建筑將全面完成修復。 細節(jié)上格外用心 19日上午,記者一行來到宏琳厝看到,一進的施工隊正在進行外圍夯土墻的修葺。在二進、三進內,不少古建筑修復師們正在房頂結構上做修復施工。相比于半年多前采訪時候的滿目瘡痍,如今厝內特別是二、三進,不少磚墻體鋪設、地面整改以及木柱梁等,都基本完成,三進內重建的閣樓主體初現(xiàn)。 在外人看來,古建筑修復,就是鋸鋸木頭和砌水泥墻那么簡單。但是對于古建筑修復師傅們來說,在這里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需要靜得下心來。“一座古建筑修復需要木工、石工、瓦工、泥水工、漆工等多個工種全力配合,慢工出細活。”現(xiàn)場的施工人員說,最難的是榫卯連接,精度要高,誤差要控制得非常小,這種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的。太緊易產(chǎn)生裂縫,太松易散架,結構連接或轉角處,要嚴絲合縫,平平整整地融為一體,這十分考驗功力。在局部的更換中,還得避免造成其他部件的損壞。 “沒有一定耐心和堅持,是做不了古建筑修復的。”該施工人員說,在修復過程中,老師傅們在細節(jié)上的“修舊如舊”,更是絲毫不敢怠慢,不吝嗇時間和精力。 以一進的灰板壁為例,師傅們會選用傳統(tǒng)的毛竹篾,經(jīng)過涂泥巴、抹灰的程序安裝。其中,毛竹篾安裝前就得經(jīng)過火熏、脫水等工序,正常情況下僅1平方米的灰板壁就得耗上10天左右的時間。小面積磚墻體修補用的磚塊,師傅們都是用稻草、草灰、黃土和白灰等,按古法的比例調配而成,盡可能接近當時的材料和成品。在新木柱梁的做舊上,他們會先用防蟲防腐藥水在木頭上涂一層保護膜,再涂上用墨水加茶葉或者色漿調配的藥水。 |
臺海網(wǎng)5月3日訊 據(jù)福州晚報報道,記者昨日獲悉,連江縣“攻堅2017”重點項目——敖江下游幕浦片、洪塘片防洪排澇工程,年內將整治8條內河,明年底實現(xiàn)全面竣工。 該工程總投資7億元,將整治8條內河共10.9公里,拆除2座舊水閘,建設防洪堤6.7公里、水閘5座、排澇泵站3座。 該工程征地涉及山亭村、幕浦村、石頭村、岱云村、杉塘村等5個村共417畝,其中今年要完成94.28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