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南京漫天炸彈,她和父親決定先離開
丁慰如出生在南京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生意人,她從小讀了些書,是大家閨秀。因為父親為生意奔波,她寄居在親戚家,并認識了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yè)的李如愚,兩人訂婚了。
1937年的秋天是個多事之秋,“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南京的氣氛變得微妙而緊張,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8月,日軍開始轟炸南京,丁慰如逃到郊區(qū)的親戚家住,誰知一顆炸彈就在院子后面爆炸了,她又逃到另一個親戚家。然而,就在和親戚說話時一顆炸彈又從天而降,在她不遠處爆炸。
后來,她逃到安徽,轉(zhuǎn)了好幾圈,又回到南京。
那個時候,丁慰如每天都能聽到天上飛機的轟鳴聲,走在街上已經(jīng)看不見人了,整個南京城變成一座“死城”,終日惶惶,有錢的人逃去香港,沒錢的也想著法子跑。
當時的丁慰如并沒有預(yù)料到不久之后會發(fā)生南京大屠殺,她只是和父親覺得,這個漫天炸彈的地方絕對不能再呆了,只有逃,才有機會活下去。
搭上了最后一班船,他們?nèi)チ藵h口的難民營
“有多少人搶破了頭,為了船票?!标P(guān)鍵時刻,在南方工作的李如愚托關(guān)系,給丁慰如送來兩張救命的船票。
當時的銀行也都關(guān)了,取不了錢,丁慰如和父親只能簡單地打包幾件衣服。1937年11月24日,他們匆忙趕到碼頭,江面上死一般沉寂,唯獨碼頭人頭攢動,黑壓壓一片,叫喊聲、罵聲、孩子的哭鬧聲混在一起。
時間一到,所有人拼了命地往船上擠,有票的沒票的都在擠——因為這是當天的最后一班船,丁慰如和父親混在蜂擁的人群中,好不容易擠了上去。
狹小的船艙里混雜著各種氣味和沉重的呼吸聲,這時候的丁慰如才覺得“心里稍微安穩(wěn)了些”。輪船緩慢地駛出渡口,去武漢的航線也自此停運。
第二天,船停在武漢,在一名老師的介紹下,丁慰如和父親一起去了漢口的難民營,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聯(lián)系上李如愚,沒多久,二人結(jié)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