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輾轉湖南福建,從此77年處處是鄉(xiāng)愁
婚后,李如愚隨軍奔赴南方江浙一帶,丁慰如在一個月后和父親去了湖南,生活稍微平靜了一些。再后來,李如愚將他們父女接到福建,起初在龍巖長汀,后隨工作調動,一家人定居福州。
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四處逃難,顛沛流離,等到安定下來,丁慰如才發(fā)現(xiàn)與南京親人已經失聯(lián),即使托人詢問,得到的消息都是故地早已物是人非,這段往事,被她埋藏在心底77年。
幾年前,為了圓丁慰如的夢,她的孫女李小佳曾通過微博,順利聯(lián)系上了丁慰如在南京的表侄女——當年86歲的施自懷老人。施自懷從南京趕到福州,與丁慰如見了一面,丁慰如老人橫亙了大半個世紀的思念,終于變成了相見,只是當年的豆蔻紅顏,如今都已白發(fā)蒼蒼。
“奶奶年紀大了,身體不方便,去不了南京了?!崩钚〖颜f,但那次重新聯(lián)系上南京的親人,丁慰如很高興,這兩年也時常電話聯(lián)系,丁慰如現(xiàn)在還常常念叨著南京的小吃,那是她惦記了一輩子的、記憶中的味道。
專家學者談公祭
國家公祭祭奠誰?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化學武器死難者、細菌戰(zhàn)死難者、勞工死難者、慰安婦死難者、三光作戰(zhàn)死難者、無差別轟炸死難者……今年7月6日上線的國家公祭網(wǎng)主頁,列出了七類遇難對象供海內外網(wǎng)民悼念。
既然國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殺”定名,公祭時間也確定為每年的12月13日,為何公祭對象卻如此“寬泛”?
“南京大屠殺事件是侵華日軍滔天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但南京不是全部?!弊鳛閲夜廊赵O立專家組成員,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告訴記者,近代以來,日本帝國主義魔爪遍及中國各地,無數(shù)同胞被殺戮。因而,專家組經慎重考慮后認為,既然是舉國公祭,應將更多的戰(zhàn)爭死難者作為對象。被日軍屠殺的都應成為公祭對象。
如何參與國家公祭?
自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越來越多的公眾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在“萬人坑”遺址邊默哀,在“哭墻”前獻花;數(shù)以千萬計的網(wǎng)民,在國家公祭網(wǎng)和手機客戶端上,進行網(wǎng)絡祭奠。13日,首個國家公祭日當天,又該如何參與?
朱成山等專家建議:為遇難同胞送上一篇悼文或幾句祭語,用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悼念;打開電視、廣播或網(wǎng)絡,隨時注意南京主會場的公祭儀式,在警報聲響起的那一刻,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在警報聲中肅立、默哀;關注公祭儀式的細節(jié)設計,領悟“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要義。此外,當天應盡最大可能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副會長張生表示,首個國家公祭日后,公眾更需加強對南京大屠殺歷史與我國近代史的學習,從歷史汲取教訓,獲取奮發(fā)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