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未雨綢繆的“護花保衛(wèi)戰(zhàn)”
今年是蟳埔文旅誕生奇跡的一年,但這種走紅并非無跡可尋。早在十多年前,當?shù)卣团c居民共同打響了一場民俗保衛(wèi)行動,為今天“蟳埔花開”播下種子。
蟳埔女金飾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王勇躍記得,過去,花在蟳埔人的生活中有著別樣的意義,“我們講究‘以花為禮’,出門做客時插上花,是對主人家的尊重;請客的時候,主人家會根據(jù)親疏遠近分配花朵,誰頭上的花最多,代表誰是最親近的。”
這樣的故事過去在蟳埔時常發(fā)生,花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外來文化沖擊了漁村的傳統(tǒng)審美。“一段時間里,街上看不到年輕人戴花,一來盤頭比較麻煩,二來大家覺得裝扮過時老氣,跟不上潮流。”王勇躍說,隨著年輕人褪去簪花和金飾,染上新潮的發(fā)色,“花”成了老一輩人的專屬記憶。
察覺到這一微妙變化,當?shù)卣芸齑蝽懥艘粓雒袼妆Pl(wèi)戰(zhàn)。2008年以“簪花圍”為代表的蟳埔女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在泉州市各級政府宣傳推動下,每年有三十多批次來自國內(nèi)外的新聞媒體、采風團、專家學者等來蟳埔拍攝、調(diào)研。
2013年,泉州市出臺《蟳埔民俗文化村保護整治規(guī)劃》,對蟳埔女發(fā)飾服飾、蚵殼厝等民俗資源出臺保護措施,安排專項資金保護修葺傳統(tǒng)建筑,嚴格控制與傳統(tǒng)文化保護無關的新建或改建項目。
2019年6月,蟳埔舉行“最美簪花圍、海絲后花園”首屆蟳埔女盤頭大賽,由此誕生了一群“簪花圍”技藝大師。
今年62歲的黃晨是“簪花圍”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唯一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在他的裁縫鋪里,有各個年代款式不同的蟳埔女服飾,它們都由黃晨一針一線親手縫制,青、藍為主調(diào)的版式既有年代感,又頗具時尚氣息。
裁縫鋪見證了蟳埔民俗變遷。黃晨說,20多年前,村里年輕人紛紛穿起了“喇叭褲”,傳統(tǒng)服飾幾無市場,一籌莫展之際,當?shù)卣贿呇a貼店鋪經(jīng)營,一邊組織腰鼓隊身著傳統(tǒng)服飾外出表演,幫助這一非遺文化存活發(fā)展。
為了發(fā)揚民俗文化,他還走出村莊,在泉州黎明職業(yè)大學服裝專業(yè)、泉州濱海小學以特聘教師的身份授課。“更希望來蟳埔的游客不僅僅是為了拍照,而是真正喜歡我們的民俗內(nèi)涵。”黃晨說。
參與這場民俗保衛(wèi)行動的不止有政府,還有許多民間志愿者。
34歲的黃麗泳是新一代蟳埔女,如今她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為演員趙麗穎簪花的黃老師”。
“奶奶從小教導我們,蟳埔女頭發(fā)很珍貴,一定要梳頭盤頭。”黃麗泳從小耳濡目染學習簪花,在她看來,這一代人有責任拯救這項文化遺產(chǎn)。
十多年來,她把傳承和推廣蟳埔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過去,她是幼兒園教師,平日里給孩子們梳頭簪花時,會拍下美美的照片發(fā)到網(wǎng)上;后來,她辭去工作,跟隨文旅部門到各地參加推介會、文博會,戴上頭飾向外推介“簪花圍”。年輕一代蟳埔人的長期堅守和推介,締造了今天“簪花圍”在社交平臺的“出圈奇跡”。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蟳埔人終于等來了“春暖花開”。黃麗泳觀察到,以往,蟳埔阿姨在鏡頭前都羞于表現(xiàn)甚至極力回避;而如今,老一輩人紛紛拾起傳統(tǒng)手藝,開小船的爺爺、挖海蠣的奶奶告別了風吹日曬,在家里上崗就業(yè),面對鏡頭,大家的眼里多了幾分從容與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