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律賓華僑謝徽泉1926年8月1日寄給妻子劉氏的僑批
8月4日是農(nóng)歷七月初七,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流傳千年,牛郎和織女一年能在這個美好的日子相會一次。對于遠離家鄉(xiāng)的華僑和在家鄉(xiāng)的妻子來說,這卻是一種奢望。對他們來說,相會可能是幾年一次、幾十年一次,甚至是一輩子都難以實現(xiàn)。他們將離恨惆悵、將深深的思念訴諸筆端,留下了一封封僑批。
記者從市檔案館獲悉,8月4日至8月7日,他們將在泉州僑批館舉辦“錦書寄愛——七夕節(jié)主題僑批展”活動,市民可在展覽上看到這些僑批。同時,情侶還可以通過游場館、覓愛情、答問題、寫情話、穿古服、領玫瑰和留合影,在泉州僑批館留下特殊的紀念。
丈夫思念妻子 或直白表達思念 或化為關心之言
“劉氏愛卿,別經(jīng)兩年,深為念想……”在菲律賓華僑謝徽泉1926年8月1日寄給南安詩山妻子劉氏的僑批中,謝徽泉開頭就跟妻子說分別兩年,十分想念。中國人向來內(nèi)斂,能在信中這么直白表達思念,可見其思念之深。1925年12月23日,菲律賓華僑吳文越寄給石獅妻子王金罕的僑批中,也表達了分別兩年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教導妻子要認真聽取老人的教誨;并告知自己身體已經(jīng)康復強健。信收到之日,自己即將回去。
“王氏內(nèi)助,自別之后,轉(zhuǎn)眼數(shù)秋,云山阻隔,諸事不能如意,每思懷念君……”1935年7月20日,菲律賓華僑蔡文章給晉南塘東鄉(xiāng)妻子王氏的僑批中,也提及自別后轉(zhuǎn)眼數(shù)年經(jīng)常想念,同時表達對妻子忍耐貧寒撫養(yǎng)子女感激不盡。1957年1月9日新加坡華僑李玉篇寄給南安妻子洪亞月信中也提及與妻子久別,情深念遠。
中國人大概是世界上情感最內(nèi)斂的,除了直白地表達思念,展覽的僑批中更多的是將心中的萬般思念化為關心之言??此浦谎云Z家長里短,實則寄托了無限的愛與情思。“淑緣:你由郵局轉(zhuǎn)來之信已接到了……家中大小境況怎樣呢?秋女呢?望如順便即筆來知。我們在外一切安然照常,望勿為介意。對于身體好好調(diào)養(yǎng)為要。如有必要,自打算去請個較妥重之醫(yī)生來醫(yī)治為要……”在菲律賓華僑許龍說寄給晉江妻子許澤正的僑批中,無一句思念之語,但“家中大小境況怎樣呢?”“秋女呢?”“身體好好調(diào)養(yǎng)為要”和“請個較妥重之醫(yī)生來醫(yī)治為要”等語無不表達了丈夫?qū)ζ拮拥乃寄钪狻?/p>
1947年8月13日,菲律賓華僑王愛錫寄給石獅妻子王愛聲的僑批中,王愛錫也是希望老婆生病要請醫(yī)服藥不要拖延,并隨信寄了一筆錢。1948年3月24日緬甸仰光華僑王天球寄給南安水頭賢妻的僑批中也提到,知道妻子生病,因山河阻隔已難顧及希自請良醫(yī)調(diào)治。1941年8月30日菲律賓華僑許自謙寄給晉江妻子蔡羅卅的僑批中,也是關心妻子身體,提醒妻子注意飲食起居等。菲律賓華僑吳文越寄給石獅妻子王金罕的僑批中,則叮囑妻子懷孕了要小心照顧,不可過于勞累。
妻子思念丈夫 僑鄉(xiāng)歌謠 一曲相思盼郎歸
對于相思之苦,家鄉(xiāng)的妻子心里都清清楚楚,但迫于無奈,讓自己的親人到海外拼搏,心里卻有著萬分的痛苦。這種痛苦,便通過批信或者歌謠加以表達,在南安洪振天的《僑鄉(xiāng)歌謠》中有首《寫番批》的詩歌,就是這樣寫的:“提起紙筆話頭長,想起我君心頭酸,千言萬語怎說起,怨恨家境這窮赤,才要過番去趁食,早知返來千般難,就是一日吃兩頓,我也不放君出門。”這是以一個妻子的口吻擬寫的批信。文字淺顯,但意思明了。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是,丈夫下南洋,是因為家境貧困,無可奈何,才過番去趁食(謀生)。而到南洋的丈夫,歸期難定。這時妻子又反悔,當時真的不應該讓丈夫到南洋,寧可一天只吃兩餐,也不會讓丈夫到南洋去謀生。這種矛盾的心理,苦痛的心情讓人感到“紙短情長,情猶未盡”,讀罷,酸楚、同情不禁涌上心頭。
還有一個“番客嬸” (華僑婦女),因丈夫出洋,自己在家堅守門房、看護孩子,歷盡艱苦,她堅守這個家是因為孩子,孩子是未來的希望。轉(zhuǎn)眼又將是“年兜” (年關), 于是她心里想:到底要到什么時候,才是出頭的日子?甚是無奈!因而又有一首“番客嬸”自述的歌謠出現(xiàn)了。同樣是摘錄自南安洪振天《僑鄉(xiāng)歌謠》的《一心顧孩兒》:“想君會返來,我身才原在。賣櫥賣故衣,典厝賣手指。受苦過日子,一心顧孩兒。又是要年兜,何時才出頭?”( 來源:泉州晚報 記者 吳志明 通訊員 劉揚宇 吳陽裕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