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厝經改造后成為“網紅打卡地”。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福茂古寨中窺見閩南文化生態(tài)
“我們的古民居都圍繞‘修舊如舊’做的,越古樸越舊就是我們的村。”茂霞村黨支部書記陳建華對于村落的發(fā)展有著清晰的定位。“要讓古建筑不僅有紅磚灰瓦燕尾脊,還要有很多故事,不只可看,還可深入傾聽。”茂霞古村落的規(guī)劃建設向來結合“中國鄉(xiāng)村旅游模范村”的金字招牌進行,是美麗鄉(xiāng)村,也是古樸農村,不能盲從失了村落的特色,更不搞大拆大建破壞祖宗留下的豐富遺產。
茂霞擁有70多幢百年以上的閩南古厝,“紅磚、赤瓦、白石基”的古厝內保存有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灰雕,還有許多歲月的痕跡。其中,標志性的當屬閩南聚落的寶寨——福茂寨。
占地20畝的福茂寨是明朝嘉靖年間曾任泉郡戶糧司的員渠公為躲避盜匪而建的,因此這個建于山坡上的石砌寨子寨墻高2—3丈,巍峨雄偉。站立在寨墻上,放眼四顧,岵山美景盡收眼底。福茂寨傳衍至今已有上萬人,大部分旅居海外,寨內仍居住著30多戶100多人。
爬坡數百米,穿過石頭寨門,拾階而上,映入眼簾的是福茂古寨的祠堂。祖祠依山而建,為典型的閩南“三落五開間”格局。從外往里看,祠堂呈“步步高升”之狀,寓意仕途亨通、青云直上。祠堂兩邊燕尾脊處的“龍頭”裝飾,表明這里出過舉人以上官職。祠堂前有一口風水塘,為半月扇形,可收環(huán)山四水旖旎風光于此,寓意子孫萬代繁衍興旺,福水不竭。
古寨保存著不少百年以上閩南古民居、古井、古木雕、古石雕等傳統(tǒng)建筑、設施及裝飾。民宅隨著山坡起伏,高低錯落,房前屋后大多古樹環(huán)繞,雖有改建,但村落整體風貌格局依然清晰可見,環(huán)境古樸幽靜,綠樹成蔭,民風淳樸。漫步其中,還能瞧見個別屋前擺放整齊的干柴稻草,聽見蛙聲、鴨聲、蟬鳴聲合奏成的美妙交響曲,古樸純粹的生活氣息讓煩躁的心靈瞬間平靜。
如今,茂霞古村落正被當地規(guī)劃部門打造成“閩南文化生態(tài)活體博物館”,以發(fā)展旅游和服務業(yè)為主軸,同時用博物館的方式對村落進行保護。
目前,茂霞村已將12幢古建筑改造成旅游集散中心、木偶館、人才驛站、非遺館、中醫(yī)館、九制熟地展示館等功能展館,并打造了黑雞熟地文創(chuàng)園、八古文化街區(qū)等旅游景點、線路。游客在參觀荔枝林和古建筑的同時,還能體驗香餅、熟地、榜舍龜制作,八音、五音、鬧臺鼓演奏,以及木雕、彩繪、瓦藝畫等裝飾藝術。
下一步,茂霞村將結合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和鄉(xiāng)村旅游規(guī)劃,進一步完善古建筑修繕和旅游配套條件,讓“閩南文化生態(tài)活體博物館”名副其實。 (來源:東南網 記者 謝玉妹 林婕 文/圖)

古厝被改造成岵山鎮(zhèn)綜合文化站。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