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石書院原名一峰書院,舊址在今泉州一中。

梅石書院一側有一石裂為梅花狀,故稱梅花石。
梅石書院 冀望書院精神重煥光采
去年,位于泉州老城區(qū)的梅石書院也著手籌劃復建。梅石書院,原名一峰書院,舊址在泉州一中,是為紀念明代理學家、狀元羅倫(號一峰)而創(chuàng)建的書院。明嘉靖八年(1529年),福建提學副史御提出羅倫曾“謫居于是地,而尸住之典未舉”,提議建祠紀念,因而逐漸形成后來的一峰書院。當時書院一側有一石裂為五瓣,形似梅花,古有“梅石開,狀元來”的讖語。久而久之,一峰書院也有梅石書院的別稱。
一峰書院于明末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曾經重加修葺,并因其地靠近清源山,一度易名清源書院。乾隆十五年(1750年),晉江知縣黃昌遇發(fā)起對書院重修擴建,并更名為“梅石書院”。1942年,在梅石書院舊址創(chuàng)辦晉江縣立初級中學,新中國成立后易名為泉州一中。1992年,泉州一中翻建校舍時,挖出碑石兩方,分別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晉江縣梅石書院碑記》及《重修晉江縣一峰書院碑記》,現這兩方碑記豎立于校門內左側。
在去年擬定的復建方案中,新“梅石書院”位于梅石路24號的“梅石史氏小宗”古厝,距梅花石保護史跡約40米,始建于1811年,占地約300平方米。古厝二進三開間,保存較為完整,產權為史氏家族擁有。史氏族人史云山向記者表示,梅石書院自古以來遠近聞名,“如梅之韌、似石之堅”的“梅石精神”更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所以史氏族人都很支持政府復建書院,希望書院精神能重煥光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