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邴多次造訪九日山
賢相來泉 安頓新家
“蒼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這句泉州人耳熟能詳?shù)脑娋洌枥L出了宋時泉州港的繁華勝景,令人神往。而這句詩,恰好就是李邴所作。
建炎三年(1129年),李邴攜家眷入住泉州,建宅于縣學前蔡巷,開始了他在異鄉(xiāng)的新生活。而這一住就是17年,直至病逝,李邴都未曾再度遷居他方,足見李邴在泉州過得十分愜意。泉州又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了他,能讓他十余載流連忘返,最終在此濱海之地定居落戶?這恐怕要從泉州在兩宋交替時期的城市地位說起了。
宋仁宗皇祐年間(1049—1054年),泉州全境“生齒無慮五十萬”,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宋神宗時期(1068—1085年),朝廷為擴大海外貿易,舶稅制降為十五征一。這對于地處東南沿海的港口城市泉州來說,可謂喜訊天降,泉州的海外貿易立即呈大幅上揚之態(tài),通關物貨之浩繁、頻率之高,已迫近廣州。到了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海外貿易徹底獲得官方支持,從根本意義上具備了區(qū)域經(jīng)濟自主權。兩宋之交,為緩解政府的財政危機,滿足南外宗室進駐泉州的需要,朝廷批準在泉州刺桐港實施一系列優(yōu)惠國內外舶商的政策。與此同時,刺桐港港口的基礎設施也大有改善,順暢運輸?shù)臄?shù)十座臥??缃氖瘶蜿懤m(xù)興建,導航標志與燈塔拔地而起。朝廷堅決平定海盜搔擾以安航路,沿閩粵海岸建寨置戍以策海舶安全。這些措施更讓泉州的商貿繁榮值更上一層樓,儼然有成長為未來經(jīng)濟中心之勢。
大觀三年(1109年),泉州升為望郡。1129年12月,皇家宗室349人徙入泉州,管理皇族宗室事務的“南外宗正司”隨遷,將泉州舊館驛內西側的泉州添差通刺廳改成皇族居住地,“南外宗正司”司署直接設在古榕巷內的“水陸寺”之中。隨著宗室入泉的,還有一大批官、軍、士、賈、工、農、藝、雜等人員,他們的到來使泉州城廂及所轄各縣人口猛增,人氣旺盛。泉州在歷史的舞臺上已經(jīng)開始熠熠生輝了。這樣的情景,被長期處于國家政治中心的李邴看在眼里,不可能不為之心動。
另外,吸引李邴來泉的可能還有泉州悠久燦爛的人文歷史,以及如詩如畫的風景名勝。正如明萬歷《泉州府志》在“寓賢傳”中所稱:“吾郡山水明秀,風俗美而善人多,君子之至于斯也,或依戀徘徊而不忍去。世亂則可以避難,世治則樂于得朋。”在李邴之前,早有秦系、韓偓、周樸、陳黯、劉乙等大批名士賢達在泉州寓居,留下諸多讓人津津樂道的逸聞軼事。對于他們的故事,李邴也應有耳聞,這都會促使他做出寓居泉州的決定。
泉州地域,通海流澗,排空聳青,名勝何其多也。李邴是個樂游山水之人,又怎會不考慮到泉州呢?宋人沈端節(jié)的《念奴嬌·尋幽覽勝》詞曰:“經(jīng)行處。相羊物外,曠懷高視千古。”李邴流寓泉州之時,恐亦有此心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