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3月2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南宋時累官至宰輔之職,后寓泉17年,曾于清源山賜恩巖下結(jié)廬構(gòu)齋,身故后,左丞相周必大為其銘神道碑,朱熹則為其文集作序;后裔散居泉州各地,以“仙景李”著稱于世

賜恩巖第二道山門對聯(lián)提及李邴卜居一事
泉州網(wǎng)訊 (記者吳拏云 文/圖)賜恩巖古為清源山四大名剎之一,位于清源山左峰五臺峰下,前身為“大休歇場”,肇建于唐貞觀年間。如今漫步賜恩巖,在通過第二道山門時,你會看到這樣一副楹聯(lián):“勝跡無雙,贏得歐子讀書許公獻地;鐘靈第一,招來真師伏虎李邴卜居。”此聯(lián)中的歐子、許公、真師分別指歐陽詹、許稷和高僧守息。
據(jù)許添源主編的《清源山志》載,早在唐貞元四年(788年)前,名士歐陽詹、林蘊、林藻等在此讀書,后來三人相繼擢第,開閩中文教之先河;其后,里人許稷隨唐德宗西巡立功,賜受此山。許稷感皇恩浩大,而此處為佛教圣地,遂獻地為寺產(chǎn)。故聯(lián)中有“歐子讀書、許公獻地”之說。而高僧守息是在五代時居此安禪,相傳他會馴虎,因而有“真師伏虎”之傳說。而楹聯(lián)中的“李邴”來頭也很大,他是宋代山東巨野縣人,南宋時累官至宰輔之職,后寓居泉州長達17年,直至紹興十六年(1146年)病逝,享年62歲,國史、府志、縣志等皆有其傳。李邴去世后,他的子孫遂在泉州開枝散葉,繁衍至今。
“李邴在南宋時曾任參知政事,后來朝廷還授其資政殿學(xué)士、權(quán)知行臺三省樞密院事之職,可謂位高權(quán)重,這些在左丞相周必大為其撰寫的‘資政殿學(xué)士中大夫參知政事贈太師李文敏公邴神道碑’碑記中,有詳細記載。”家住泉州市區(qū)的李建章告訴記者,他也是李邴的直系后裔。根據(jù)神道碑以及李氏族譜的記載,李邴生有五子(縝、維、紀、綸、紃)和五女,《宋史》《泉州府志》《晉江縣志》皆載其有四子,此為謬誤。朱熹還曾親題“清白賢相”匾額譽贊李邴。李邴子孫后裔今播衍于泉州各地,以及廣東、江西、臺灣和東南亞諸域,號稱“仙景李”或“仙景清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