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秉持初心 傳承花燈技藝

父子倆巧手制花燈(陳英杰 攝)
臺海網(wǎng)2月19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鯉城區(qū)花巷工藝大院8幢的花燈藝坊里,一年到頭總是忙忙碌碌。這里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泉州花燈市級傳承人、泉州市工藝美術(shù)大師林守明和兒子林偉忠的工作室,更是帶徒授藝的泉州花燈傳習所。16歲時,林守明便與花燈工藝結(jié)緣;自1985年起,他和妻子開始制作花燈,至今已有34個年頭。其間,林偉忠從幫工到漸漸成為主力,再到帶著妻子一同加入。去年初到今年元宵,72歲的林守明和45歲的林偉忠,共制作了六七百盞花燈。這些融合刻紙、針刺、料絲等多種工藝的花燈,陸續(xù)被送往臺灣、廈門、漳州以及泉州市區(qū)、南安、晉江五店市等地。
16歲成為學徒 攜妻制燈34年
隨著最后幾批燈被送走,林守明才空閑下來,可以好好休息下。他們辛苦一年精心制作的花燈,已匯入各個地方的元宵燈海,供市民、游客欣賞。過段時間,他們又將投入新一年的花燈制作中。
“我小的時候,父親是木雕藝人,每逢端午節(jié),他給村里‘扒龍船’雕刻的龍頭,栩栩如生。”林守明望著工作室僅剩的幾盞花燈,回憶這些年來與花燈的種種,“到了元宵節(jié),他就會做花燈,也特別好看。”受父親影響,他對傳統(tǒng)工藝產(chǎn)生興趣。1963年,16歲的他成為泉州市工藝美術(shù)公司的一名學徒,被分到竹編廠。當時,工藝大院匯聚了李堯?qū)毜让掖髱?。竹編工藝與有骨花燈工藝相通,在竹編廠的學徒生涯,為他今后的花燈制作打下牢固基礎(chǔ)。
1979年,林守明從竹編廠轉(zhuǎn)到刺繡廠,次年,妻子轉(zhuǎn)入刻紙廠,夫妻倆領(lǐng)了刻紙的活兒一塊做,為花燈提供裝飾。1985年起,夫妻倆開始制作整盞燈,沒想到,一做就做到現(xiàn)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