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不但忠于職守,勤政為民,而且敏于時局。仙游蔡襄文化研究院顧問陳德鑄表示,蔡襄胸懷天下,關(guān)注國防。在朝為官時,蔡襄見西夏與遼國軍隊屢次犯邊,宋軍無力抗擊,他便先后上了二十余疏,指出大臣捍邊無方的過失,疾呼君臣“大有為”,奮起拒敵。他在《乞大為邊備之要》疏中提出改革軍政,邊郡委任精明官員、選拔部將,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的主張。面對宋廷政治腐敗,官吏橫征暴斂的情況,他毫不顧慮個人安危,直言忠告宋仁宗:“自古剝下無厭而民不亂,誅財無已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指出唯有擇官任賢,澄清吏治,方能長治久安。
蔡襄與泉州淵源頗深,其母盧氏為惠安縣德普里(今泉港區(qū)后龍鄉(xiāng))圭峰村人,他小時候曾在娘家附近的伏虎巖(俗稱虎巖寺)讀書。至和三年(1056年)和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曾兩度出知泉州。任上,蔡襄勸學興善,傳貼醫(yī)治蠱毒的藥方,教育民眾遵法為善,改變陋習,監(jiān)督官吏,深得民心。這期間,他還曾游覽南安豐州九日山,并于奉先院東壁題詩,迄今九日山西峰東麓亦有摩崖石刻見證他的到訪。
蔡襄對于泉州最大的功績自然是促成洛陽橋的竣工,已故泉州文史學者陳泗東曾為洛陽橋賦詩一首:“唐水唐山悵落洋,海天遙憶荔枝香。行人恰似南歸燕,一到名橋是故鄉(xiāng)。”蔡襄生前曾寫過《荔枝譜》,毫無疑問,陳泗東作此詩亦有緬懷蔡襄之意。而蔡襄在擔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泉州再至漳州的700里驛道松。據(jù)梁克家《三山志》記載,當年泉州百姓對蔡襄廣植道邊松(即榕樹)的善舉感念至深,由是歌曰:“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千古萬古搖清風,不也正是對蔡襄,最恰如其分的評價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