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武學 惺惺相惜
明代抗倭名將、泉州河市鎮(zhèn)人俞大猷武藝精湛,這是眾所周知的。他少年時便向精通荊楚長劍的李良欽學習劍術(即棍術),后來又向童琰父、林琰、劉邦協(xié)等民間武師請益過,不斷汲取百家之長,終成一代武學宗師。明末大學士黃景昉曾云:“吾溫陵棍棒手撲妙天下,蓋俞都督(俞大猷)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與士卒相角斗。”俞大猷的武藝正是在切磋、格斗和實戰(zhàn)中不斷磨煉,才登至巔峰的。
有趣的是,在《三都福鼎岑樓郭氏族譜》中,我們發(fā)現也有俞大猷與福鼎郭氏切磋武學的記載,與俞大猷比武的正是前文所述的郭紹汾的兒子郭興俊。郭興俊,字子勵,號岑泉,“美身材而兼驍勇,年十七八”,當時正追隨父親在合浦縣任職。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俞大猷(身為備倭都指揮)奉命征交趾,路過合浦縣,郭紹汾便以老鄉(xiāng)的身份接待了俞大猷。稍后,俞大猷又到署衙內回訪郭紹汾。俞大猷聽說郭興俊“武藝杰出群眾”,就主動要求與他切磋武藝。在俞大猷的堅持下,郭興俊只能應戰(zhàn)。結果兩人“屢較無甚軒輊”,斗了許久不分勝負,俞大猷因此對郭興俊“稱羨不置”。郭興俊遂提出:“大人槍法利于平原,恐不利于險巇(xī)。”于是擺下兩塊椅板,兩人立于其上,再度比試。結果郭興俊“舉大鈀镵(chán)交鋒,俞遂跳椅下,冠落地上”。從文字上看,郭興俊恐怕是占了兵器的便宜,方略勝半籌。不過,俞大猷為人豁達,對此毫不介意,甚至當場就要許以郭興俊參將之職,讓其跟隨自己左右。怎料郭母不舍其子,只好作罷。
郭興俊年少有為、武藝超群,俞大猷豁達內斂、屈已待人、崇武尚德,這個族譜中的故事如今讀來,畫面感依然那么強烈,人物栩栩如生,也讓我們對于明代泉州武風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福鼎的兩處山坳中,我們發(fā)現了兩個形似石佛龕的物體,一個上覆木蓋,一個上覆瓦蓋,龕內各置一碑。據福鼎人郭金德介紹,這兩個神龕一曰萬神壇,一曰福善壇,是岑樓郭氏二十世祖儒林郎智齋公修建的。古時山坳之中多有無主尸骸,智齋心懷慈善,便自己出資為其殮尸、埋葬,等到了一定數量,便建一座道壇,請法師為無主亡靈超度,于是留下這萬神壇與福善壇。智齋的這一善行影響了整個族群,后來,每年的農歷七月十四,福鼎郭氏五個房頭便輪流為這些亡靈舉辦祭祀、超度儀式,除了擺果盒、燒金紙外,還會做些紙鞋、紙衣燒給亡靈,以示噓寒問暖之意。“智齋公叮囑后嗣,為人要樂善好施,要急人所難。由他而后,行善就成了我們郭氏的族風。”郭金德微笑說道。

紅軍取水用的水井被人們稱為“紅軍井”


 
          





